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08日
资源编号 94458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统编版)

2025-02-08 九年级下册 0 44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0.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统编版 全国通用): 第一单元: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课《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毅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出示课件1)

赠陈毅同志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郭沫若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

教师板书课题:2* 梅岭三章(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6)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1936年10月,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xìng]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诗前小序,说说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出示课件8)

(学生默读,分析回答。)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旋:不久、随即)。

预设:时间:一九三六年冬

地点:梅山

缘由:被围

背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结果:旋围解。

2.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出示课件9)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读准节奏,然后朗读。

预设: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3.根据你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出示课件10)

(学生朗读诗歌,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学生2: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学生3: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课件11)

诗句出示: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

注释: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百战多:很多次战斗。百,概数,多的意思。

译文: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

教师追问:第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1)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现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凛然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

诗句出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出示课件12)

(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

注释: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军士。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译文: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搜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罗。

教师追问:这一章后一句诗哪几个字比较精妙?(出示课件13)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去”字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学生2:“招”字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学生3:“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有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教师追问: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3)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旌旗,这里指部队。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学生2:阎罗,即阎罗王,民间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喻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2.第一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出示课件14)

(朗读诗句,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3.请同学们齐读第二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课件15)

(学生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

诗句出示: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注释:南国:指我国南方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点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译文: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信念。

诗句出示: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出示课件16)

(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

注释:诸君:这里指各位同志。诸,许多。君,对人的尊称。

当:当作。

纸钱: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的假钱。

译文:后死的同志要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当作告慰死者的纸钱。

4.第二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出示课件17)

(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来报警的烟火。 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战争。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0.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9445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