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寒假八年级语文知识点衔接讲义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选材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既有课内材料,也有课外材料,但课内、课外兼顾是命题的大趋势,且课外材料多为较浅显的记叙文和哲理性短文。命题形式灵活多样:1.课内单篇阅读;2.课内比较阅读;3.课内外比较阅读;4.课外单篇阅读;5.课外比较阅读。近几年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拓展阅读,其中课内外对比阅读是近年来各地命题的大趋势。
考点一、停顿划分与断句
(一)节奏划分
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
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词语具有表转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则”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
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非/士之怒也”。
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
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
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二)断句技巧
1.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紧紧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特殊句式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者……也”;“何……之有”;“如 ……何”;“唯 ……是……” ;“非唯……,抑亦……”;“不……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5.依据修辞手法来断句。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考点二、文言词语解释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这两上字互相通用,读音相同相近,并没有意义的联系。如“选贤与能”,“与”通“举”。
2.一词多义。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但它们之间又往往是有关联的,一般由本义转移至引申义。如:间:①中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介入、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隔开。“遂与外人间隔”④掺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⑤ 秘密,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会因一定的表达需 要,在句中改变它原来的词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用鞭 子打”。
②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学#科网
③动词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
④形容词作名词。如“披坚执锐”中的“坚”、“锐”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⑤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的“劳”、“饿”意为“使……劳累”、“使……饥饿”;“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意为“把……当作宾客”。[来
4.古今异义。如“牺牲”“妻子”“交通”“无论”“绝境”“卑鄙”。
(二)文言虚词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三)常用方法
另外,针对选择题,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4.联想法。运用“联想法”,将词与词进行一定合理的联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现代汉语是“温馨”,显然在这不合适。可以与前文中的“名、灵”相联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 以推测这“馨”字是“高尚”之义。
考点三、重点句子翻译
(一)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补”“调”“扩”六字,即六字诀。
(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
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2)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
(3)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如:①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
(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
①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
②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
如:①(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
③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 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来源:学.科.网Z.X.X.K]
③省宾语:小惠未徧,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谁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考点四、内容理解与感悟
(一)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达充分。
(二)感悟评价:
第一、感悟类题目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内容派生出来的道理。
第二、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一般答题格式:通过……描写,表现了……的性格特征。或:从……中可以看出,xx是一个……的人。
第三、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
考点五、赏析习作手法
文言文阅读写作手法赏析类题目,我们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题目就修辞手法提问,应聚焦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
2.题目就表现手法提问,应考虑借景抒情、对比映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托物言志、首尾照应、虚实结合等。
3.题目就表达方式提问,应考虑直抒胸臆、叙议结合、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4.题目就语言特点提问,应考虑音韵和谐、骈散结合、写实朴素、气势磅、清丽隽秀等。
如《陋室铭》在修辞上妙用对偶、排比,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类比和托物言志,在表达方式上中间是描写,结尾是直接抒情,在语言特点上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
参考答案
1. 断 快 的 像 2.C 3.①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②白色的水汽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远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敏募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 4.①水流湍急 ②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③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①句意: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绝:断;
②句意:(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疾:快;
③句意:河水从孟门的上面流出。之:的;
④句意:(水流冲击的声音)好像在山中奔腾。若: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