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
专题06 散文阅读
一、文体知识
1.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叙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较散文要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且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又可将其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其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所绘人物形象真实是其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情景交融的结果。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于抒发作者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这种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式散文,作者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
2.散文的特征
(1)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必须明确而集中。
具体来讲“形散”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取材广泛。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逸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
②结构多样。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以时间发展先后或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率,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
③表达方式自由。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④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借用文言词语的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散文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描,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背影》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①内容上:倒叙,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结构上:点明题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1)回家奔丧。交待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2)浦口送别。细写父亲关爱,铺垫背影
①再三嘱咐茶房 ②决定自己送我 ③忙着照看行李 ④忙着讲价钱
⑤送我上车 ⑥给我拣定椅子 ⑦嘱我路上小心 ⑧嘱托茶房照应我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4)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1)补叙“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
①表现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交待了文章的写作原因,抒发了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
②呼应开头的倒叙。
(2)写父亲的来信。
①父亲的信引起了作者的回忆,是写作此文的缘由。
②信中写出父亲老年境遇的颓唐,触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怜惜之情。
2、线索:
(1)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结构全文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1段)
中间记叙,铺垫背影(第2、3、4、5段)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6段)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6段)
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第7段)
(2)“背影”作用
①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②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二)主题思想
1、课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2、情感变化
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有时有点不耐烦、不理解,逐渐理解、感动、思念。
(1)不耐烦、不理解: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
(2)理解、感动、思念:
①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动;
②“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触动。
3、具体语句
(1)理解: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当时对父爱的不理解,现在回想时的自嘲、自责和追悔。
(2)感动:两次流泪 为父爱感动
①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②我的眼泪又来了。
(3)思念:首尾两段。 思念父亲
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艺术手法
1、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与上下文为儿子定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更见父爱感人至深。
(2)动作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运用一系列动词,细致准确地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神态描写: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轻松”与上文买橘子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中感到踏实、满足。
(4)语言描写: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
写父亲强忍悲痛,宽慰儿子;离开时对儿子的叮嘱、关怀,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牵挂不舍。
2、截取法(以小见大)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以“背影”之小来表现父爱之“大”。
(四)语言风格
朴素典雅,简净细致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言简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用词文雅,但总体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以叙述代替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一一写来,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我用“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重要细节,变换叙事角度,避免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的单调。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细致传神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看似平淡,却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内心并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书面语特点突出,既用文雅的四字短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三、《白杨礼赞》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2、线索:
(1)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是全文的抒情线索。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用
内容上: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是全文的抒情线索。
结构上:1、点明题目;2、总领全文;3、前后呼应,将文章各部分连接起来。
(二)主题思想
1.文章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2.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礼赞埋下伏笔。第二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从外而内,层层深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北方的农民;(2)北方抗日军民;(3)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三)艺术手法
1.象征: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白杨树象征民族精神。
(2)楠木象征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如国民党反动派)。
2.欲扬先抑:
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1)高原景色的“单调”、“倦怠”为白杨树出现时的“惊奇”铺垫、蓄势。
(2)写白杨树不是“好女子”为写白杨树是“伟丈夫”蓄势。
3.对比:
(1)好女子与伟丈夫的对比。
运用拟人、对比,将白杨树比作伟丈夫,同时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欲扬先抑, 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2)贵族化的楠木与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的对比。
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
4.衬托: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黄土高原的“雄壮”来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黄土高原的“单调”来反衬白杨树带给人的惊喜。
(四)语言风格
凝练优美,富于变化
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用四个“难道”开头的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中心。
3.长短句交错运用。有少至三五个字的短句,有多到二十几个字的长句,或长或短,交互运用,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四、《永久的生命》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2、中心句: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充满希望、快乐和威势。
(4)让我们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5)赞美生命的奇迹。
3、行文思路
(1)生命的易逝(个体生命):欲扬先抑
(2)生命的永久(生命史):正面展开
①生命流动,永远不朽;
②分开是暂时,合起来是永久。
(3)赞美生命:总结全文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