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战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A.政权更替 B.民族交融 C.追求统一 D.发展经济
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历史人物应是( )
A.三国时期的刘备 B.东汉末年的张角 C.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D.东汉末年的曹操
3.某史书记载:“(曹)公……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该史料记录的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下图所示为重庆出土的三国时期的“庖厨俑”,一人跪坐于俎前,俎上置鸡、鸭、鱼、饺子、龟、猪、牛头、各类果蔬等,俎侧饰有一朵小花,刻画精细。由此表明三国时期重庆地区( )
A.绘画水平高超 B.文化成就卓越 C.经济发展落后 D.生活食材丰富
5.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
6.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前秦 C.东晋 D.陈朝
7.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①代表着其中的一个朝代,下列四个历史现象中,出现在此朝代的一项是( )
A.朝代后期政风黑暗,贪赃枉法,出现八王之乱
B.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往南方迁移
C.朝代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D.都城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8.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是( )
A.人口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少数民族内迁 D.安史之乱
9.“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这一变化说明( )
A.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B.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
C.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
D.《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
10.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
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
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11.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勾勒设计“一座城市、乱世激荡三百年”“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这个城市是( )
A.洛阳 B.建康 C.开封 D.大都
12.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东汉西晋 B.西晋南宋 C.西晋东晋 D.北魏前秦
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
A.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
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14.东晋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与波斯、中南半岛、日本、朝鲜、天竺、非洲等地都有商品贸易交往。其根本原因是( )
A.南朝政权更替较频繁
B.北朝社会相对安定
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5.《宋书》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以上场景的原因是( )
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C.藩镇势力拥兵自重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成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下表可以说明当时( )
南北朝时期人口数量统计单位:万人
A.呈现北强南弱态势
B.南北实力比较均衡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18.《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措施促进了( )
A.中外交流 B.江南开发 C.民族交融 D.城市繁荣
19.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北魏帝王出御图》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
21.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22.某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下列选项中比较合适入选的人物是( )
A.蔡伦 B.贾思勰 C.祖冲之 D.沈括
23.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 )
A.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
24.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 )
A.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
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
25.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古印度,即以希腊式艺术手法雕刻佛像,使之呈现出诸如高挺的鼻子、深邃的眼睛、卷曲的头发等西方人的外貌特征。云冈石窟第16窟北壁主尊立佛的面部特征具有浓郁的犍陀罗风格。该佛像可佐证( )
A.德里苏丹王朝的逐渐崛起
B.中原与希腊间的直接交流
C.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
D.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学史明理。(12分)
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领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分)
(2)从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把政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4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据此,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6分)
2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年)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做出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2分)
28.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随着进军中原,拓跋族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封建文化。……孝文帝时,北魏政府中已较牢固树立了“农为政首”“务农重谷、王政所先”的农本思想。……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抗旱保墒,以及肥料使用、作物轮栽和选种育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做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以及书法精华。
——《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燕”“北凉”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归纳《齐民要术》的成书条件。(6分)
(2)据材料二,概述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
(3)综上所述,概括北魏文化发展的特点。(2分)
…………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但在各政权争斗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统一,C项正确;政权更替是东汉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三国鼎立局面促进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题干中的战役破坏了当时的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根据题干“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灭掉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D项正确;刘备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东汉末年的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