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2024 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28日
资源编号 87608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2024 含答案解析)

2024-10-28 七年级上册 0 93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0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   )

A.郧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郧县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直立人

C.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2.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3.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入围,该遗址主要是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填补了自大汶口文化发现以来大部分是晚期遗存的空白。该遗址的发现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

B.考古发现丰富史学研究

C.古代手工制造业领先世界

D.中国考古成就领先世界

4.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

A.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

C.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

5.“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

7.《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连纣王之子也有分封。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

A.优先考虑血缘宗亲

B.重视笼络先代权贵

C.确立贵族世袭特权

D.促进西周长治久安

8.英语中将 country、nation 两词翻译为国、民族,没有 family 的概念。而在中国人特有的观念里,两词都与国家对译,汉语里国和家相连接,只是一大一小而已。这反映中国(   )

A.汉文化推进英语发展

B.汉语文化相对抽象难理解

C.政治关系优于亲缘关系

D.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9.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10.春秋时期,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郡县体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B.郡县的出现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1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2.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3.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能养活百官。于是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民间,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讲学。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巩固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加剧

C.加快了铁犁牛耕的出现

D.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14.“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从此内容来看,这些话最可能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15.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6.《管子·法法》载:“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据此可知,当时重视法令目的是(   )

A.解放思想        B.巩固统治               C.发展经济               D.强兵争霸

17.提出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的济南籍名医是(   )

A.扁鹊               B.黄帝                      C.炎帝                      D.屈原

18.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9.2024年5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

A.地域文化特征   B.草原文明基因   C.外来文化元素      D.农耕文明内涵

20.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21.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

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

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

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22.就上古而言,第一次超越是殷周变革,实现了封建制的天下一统。第二次是周秦变革,实现了郡县制的天下统一。后者胜过前者之处,在于(    )

A.建立封建社会 B.升顶君主权力        C.巩固民族国家        D.强化中央集权

2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兴修沟通湘水与漓水的运河——灵渠。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服务统一岭南的需要

B.推进中原农耕技术向南传播

C.贯通南北交通的驰道

D.振兴桂林和象郡的经济文化

24.以下措施中与秦朝灭亡直接相关的是(    )

①赋税沉重   ②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③法律严苛   ④大规模地征调民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当时,统治者向谁领导的起义军投降(      )

A.蒙恬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图2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6分)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7.历史地图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周秦间历史变迁的信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变迁的历史意义。(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①《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中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②国宝档案

时期:西周(距今约3000年前)

出土地点: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出土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介绍:器物腹部以饕餮纹为主,圈足部位装饰有夔龙纹。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三十余字,记录了武王伐纣一事,专家们通过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推测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也因此,利簋被称为“镇国之宝”。

材料三  就世界史范围而言,中华民族是唯一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的文物均属于哪一种史料类型?分析材料二中①②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的关系。(3分)

(2)材料一、二中的文物均构建了哪一共同形象?据此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何突出特征?(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汉字能够“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得益于秦始皇采取的哪一重大举措?(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3分)

…………

参考答案

1.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郧县人”3号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D项正确;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山顶洞人不是直立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排除C项。故选D项。

2. C

【解析】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粟,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C项正确;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且材料中没有涉及半坡先民用火情况,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非打制石器,且材料中没有涉及使用工具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粟的遗存并不能推导出半坡先民依靠食物采集为生,排除D项。故选C项。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2024 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87608.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