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卷(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29日
资源编号 85798

期末测试卷(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09-26 八年级上册 0 82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基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主题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中国的民族英雄、禁毒行动的先驱者是(    )

A.李大钊             B.冯子材                  C.林则徐                   D.曾国藩

2.鸦片战争后,有很多史地学者撰写边疆史地著作,出现了第一次边疆和域外史研究高潮,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姚文栋的《滇缅勘界记》、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其范围和规模颇为壮观。这实际上反映了(    )

A.清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清政府重视文化出版事业

C.民族危机激发了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D.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3.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这一变化可能与下列哪国有关(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4.这是一段电影解说词:“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却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火,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据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火”燃烧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5.“《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根据天主教著作所阐述的平等思想而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旗帜鲜明地反封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革命纲领,也是太平天国力图创建地上天国的总纲领和蓝图。”这体现《天朝田亩制度》(    )

A.具有绝对的空想主义思想                    B.反映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

C.与天主教义内涵基本一致                    D.有利巩固太平天国的统治

6.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缓和列强之间矛盾

C.寻求掀起瓜分狂潮                               D.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7.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两个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这场战争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李军同学喜欢用顺口溜方式记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例如,他将某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编成“割台湾、赔两亿、增四口、设工厂”的顺口溜。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9.三幅图片聚焦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二次革命

10.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帮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辛丑条约》

11.《中国外交史》中记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2.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见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邹容和《革命军》                                陈天华和《猛回头》《警示钟》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维新变法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反封建礼教思想

13.“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勇,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没有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D.清朝封建统治势力依然强大

14.“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军阀割据纷争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列强瓜分中国                                    D.日本扶植袁世凯

15.《民国:军阀混战的时代》展现了中国人一次一次地淘汰了守旧与落后,选择了适合自己道路的奋斗历程。在这本书中你可能见到的场景是(   )

①社会大动荡   ②国民大觉醒    ③制度大转变    ④民族大独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17.《通海新报》1919年5月21日报道:“自学界风潮发现于北京、上海……南通各界学生皆愤然于国事之失败,医校乃首先招集各校,建议开学生会。十五日纺织、商业、中学、师范、农校派代表赴会公议。”据此判断,这场运动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护国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8.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反映了(    )

A.有识之士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B.大众传媒推动民众思想解放

C.马克思主义被学界广泛关注               D.中国革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19.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由一个少数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小团体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场“大革命”(   )

A.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某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系列活动,为我们讲述了“战略转移——瑞金出发”“得意之笔——(    )”“转危为安——会宁会师”等长征故事。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21.“(西安)事变之前,南京中央对日是’决不能战’!事变之后,则是’决不能不战’!–何以如此?”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矛盾的加剧                                 B.九一八事变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卢沟桥事变

22.“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材料中“统一的抵抗力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D.七七事变的爆发

23.“1938年2月自青岛登陆的日军精锐板垣师团,想不到临沂一战,竟被我庞炳勋等所统率第三军团打得倒退九十里,使板垣首占徐州的美梦落空。”该段材料描述的是(   )

A.万家岭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淞沪会战

24.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逼近,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但是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率部击毙敌人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为此毛泽东(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创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发表了《论持久战》                          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25.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跃进大别山

26.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365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577处。这表明(   )

A.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                   B.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C.解放区军民开展自卫反击                   D.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7.1947年,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毅然决定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28.毛泽东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煮熟夹生饭的火,就是老百姓的心。解放军主力兵团兵力不占优势,但是解放军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由此可知淮海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绝对的兵力优势                      B.毛泽东高明的指挥艺术

C.解放区雄厚的物质基础                      D.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29.下图是20世纪初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造成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实业救国”思想开始出现

C.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30.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第二年增设化学、英文、德文等课程,另设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A.实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D.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综合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面对内外忧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

——摘编自张柏春《论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材料二  我国要生存,这就要求洋务运动不仅要布新,还必须除旧。但“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曾国藩等人虽向现代化方向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只在布新,而没有除旧。所以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

——蒋廷蹳《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多,外轮就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引进军事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科技发展存在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分别说明“布新”和“除旧”的含义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完,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提出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这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2)材料二中的“旧思想”……“新思想”分别指什么?请说出辛亥革命中“国家的基础革新”的最大成就。(6分)

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21年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处于法租界新辟区域的边缘地带,会场南面不远处便是农田;中共二大会址,正好处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线上。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利用上海租界产生的管理缝隙进行各种革命斗争,与工农红军利用相关省份交界地区所形成的管理薄弱地带,建立各种红色政权,其事殊而其理同,都是利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差异性进行革命斗争。

——摘编自熊月之《上海城市的国际性与中共的创立及早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共一大、二大的选址特点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和农村开展革命斗争策略上的共同点。(2分)

材料三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生存下来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我党早期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4分)

…………

参考答案

1.C2.C3.C4.B5.B

6.A7.C8.D9.B10.D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8579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