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29日
资源编号 85801

期末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09-26 八年级上册 0 60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卷)-2024-2025学年八年...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培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瀛环志略》是徐继畲撰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1844年初稿介绍英国时用了2429字,其中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8年最后出版时,作者用了7620字的篇幅介绍英国,通篇未见一个“夷”字。这说明当时中国(   )

A.从仇视西方转向崇尚外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

2.清道光十六年(1838年),少卿许乃济针对鸦片问题上书道光帝,建议“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听任民间吸食……内地得随处种植”。道光帝令各地对其进行讨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等对此连连叫好,广东等地官员对此激烈反对和抨击。据此可知当时(    )

A.个别清朝官员已被英国收买                B.道光皇帝有意放弃禁烟政策

C.战争失败使清政府自甘堕落                 D.林则徐面临的局势复杂艰难

3.英法联军之役完结后不久,沙俄又以调停战争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中国领土划归沙俄。这段材料意在强调(   )

A.中俄《北京条约》的签署遵循双方自愿原则

B.沙俄调停战争有功,其获取土地是应该的

C.沙俄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攫取了大量利益

D.中俄《北京条约》划定了中俄的国界

4.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    )

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

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写道:“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段论述中的“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鸦片战争               D.五四运动

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萌发                       B.西方列强停止了对中国的侵略

C.洪仁玕背叛了太平天国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7.中国海疆辽阔,可是一直有疆无防。但是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训                       B.八国联军侵华的巨大冲击

C.甲午中日战争的深刻反思                    D.洋务运动新式海军的发展

8.鸦片战争后,安徽祁门红茶“价格品定,漫无标准,唯洋商意旨是从”。甲午战争后,山东产棉区则有“日本洋行,以直接间接之关系,不在济南或他埠设行交易,而在各县乡村产棉区域,就地采买,任意定价”。这反映了(   )

A.列强已经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加深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中国对外由被迫开放变为主动开放

9.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10.1898年,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11.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2.下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各类西方书籍的比例状况,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13.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下图所示道路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1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名宋教仁和章太炎为临时政府部长人选,遭临时参议院否决,将人选调整后,才最终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参议院居政治领导地位                      B.孙中山与参议院矛盾尖锐

C.民主政治理念得以践行                      D.孙中山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15.20世纪初期,《女学报》《女界月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中国新女界》等妇女报刊大量涌现,其内容大多主张自由平等、经济独立、家庭革命。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女性独立运动发展

B.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C.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

D.女性解放浪潮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16.下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C.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17.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阙之间的战乱,即达400余次之多,湖南宝庆城内外,凡兵队经过驻扎之处,户少炊烟,路无行人,伤人惨目,天日为暗。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直系军阀控制中央政府                      B.北洋政府依附帝国主义

C.战乱频繁导致民不聊生                      D.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8.《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五四时期创办的刊物,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追捧,其追捧的原因是(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政府宣传影响巨大                             D.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19.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

20.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要实现民族振兴,必须(   )

A.与共产党合作                                    B.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清除帝国主义的压迫                          D.消灭封建军阀的割据

21.20世纪30年代初,在革命根据地,旧时农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换成了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以前过节张贴门上的“福寿财禄”“招财进宝”等改成了“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等革命口号。这些现象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深得群众拥护               B.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移风易俗               D.军民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22.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和赞助,单纯的农民暴动是不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因此必须要“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努力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B.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独立性

C.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D.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3.“我们接到命令,大张旗鼓喊口号、写标语,要从四川渡江,后面才知道是迷惑敌人……听说蒋介石在贵阳,我们打着南渡乌江口号往贵阳去,但我们过了乌江后绕到云南。”与材料描绘相关的是(    )

A.强渡湘江         B.攻克遵义               C.四渡赤水               D.渡金沙江

24.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进行“剿共”;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蒋介石态度变化的根源是(    )

A.共产党力量的增强                             B.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C.中日民族矛盾加剧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25.从1935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张治中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主持修筑了吴江到福山、无锡到江阴、乍浦到嘉兴三道坚固的国防工事。其主要目的是(   )

A.全力阻止红军的北上                          B.积极防御日军的紧逼

C.谋划百团大战的推进                          D.扩大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

26.下图漫画《敌人在我们手中打滚》创作于1938年。它反映了(   )

A.七七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

B.第三次长沙会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侵略气焰

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D.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

27.“那次大会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那次代表大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次大会”是指(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8.“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   )

A.共产党转为战略反攻                          B.国共双方决战

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29.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受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电灯初次发亮B.受近代社会性质影响,电池容量巨大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电灯比较亮 D.洋务运动闭合了开关,获得发展的黄金期

30.科举制被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5年有新学堂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学习西方文化农、工、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专科学生总数19.8%。这反映出(   )

A.旧式学堂已经完全废除                      B.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二、综合题(共3小题,第31题17分,第32题9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材料三:一个悲壮的故事。2023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来远舰和北洋水师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任选其中两个历史事件并说明其重要影响。(6分)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5分)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公民的是什么?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3分)

32.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决策使革命摆脱危机和困境。(9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准备南下广东建立根据地。秋收起义开始,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挫折。为保存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占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时期 内容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分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纷纷要求加入红军。红军力量壮大起来,为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激发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团结各个阶层,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断巩固和扩大。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人力、物力保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转折性意义的角度,任选一次会议,说说其历史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南昌起义的意义。说明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说说中国共产党施行的土地政策的共同作用。(2分)

33.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时代坐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伏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编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李大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先生是怎样看待黄花岗起义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的贡献。(4分)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以“先进人物•时代坐标”为主题,完成一篇小论文。

要求: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真情实感,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8分)

…………

参考答案

1.C2.D3.C4.A5.B

6.D7.A8.B9.C10.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期末测试卷(培优卷)-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8580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