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暑假预习衔接五升六语文同步专题讲义
第7讲:阅读专题之记叙文的顺序
【学习目标 】
1.把握核心事件,准确梳理记叙文的顺序;
2.能够判断文章的记叙顺序,掌握顺叙、倒叙、插叙的作用。
【多元解读 】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
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
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
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
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
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 9
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
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
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
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
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
——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
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根据要求填空。(2 分)
在第②段中找出一对符合语境的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第③段加点词“小小的愿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2)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 分)
(3)第④段作者用插叙的手法,作用是什么?(3 分)
(4)文章多次写到“风”、“雨”,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交代故事发生和展开的自然环境。 B.渲染了母女俩生活的艰辛和悲惨。
C.反衬出母女俩乐观而坚强的性格。 D.侧面表现“我”丰富多样的感情。
(5)标题“你在伞里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 分)
【答案】(1)阳光——晦暗;吃一顿肯德基
(2)乐观(或买到了肯德基而高兴)、懂事(或理解(体贴)母亲的艰辛与拼搏)
(3)交代家庭拮据(家境贫寒)的经济背景,解释“我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更好地凸显母女间相互关爱、女儿的懂事,母亲的艰难和体贴
(4)B
(5)凸显故事内容:一对母女骑车回家时合撑一把伞,这一句话是母亲对女儿说的话;
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了母亲面对艰辛生活、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女儿的懂事乖巧,她们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细心照顾;
使文章叙事脉络更加清楚;
用疑问句式作标题,制造悬念,营造急于阅读的心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示了故事内容,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互动探究 】
你能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名字吗?电影一开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种手法是什么记叙手法呢?
【知识精讲 】
一、记叙顺序
【知识梳理】
1.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a.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b.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c.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例: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
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例: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毛利事务所电话响了,小兰催大叔接电话。大叔接到电话,对方说自己放了炸弹,要让大叔去找。
大叔不信,说你再骚扰我报警了。对方让他打开窗户。 一开窗户,楼下的一辆汽车发生爆炸。
——《名侦探柯南探案集》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例: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 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 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 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
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
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
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 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
2.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如何把握: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认识的发展。
作用:①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读者阅读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作用:①交代了· (内容),引出下文;②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文章更生动、灵
活,避免平铺直叙;④使结构更紧凑,引人入胜;⑤开篇点题。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作用:①补充交代··· 原因;背景(或直接概括内容)
②突出/丰富······人物形象、精神品质;表达· 情感
③形成对比,突出······
④引出下文······
⑤为下文· 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插叙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例题精讲】
例 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
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
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 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 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 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注释】孙犁: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解放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按照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展开的,文章采用这种记叙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