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7课(人教版 部编版 统编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由此可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的职能是( )
A.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B.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C.会议代表涉及不同的阶层
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首歌曲成为新中国的代国歌是在(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开国大典
C.全国解放后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下图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币,西藏的和平解放( )
A.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B.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D.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某班同学正在编排历史情景剧:“1951年,青年杨某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赴朝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积极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设,因表现优异,荣获部队表彰。”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
A.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计划、三大改造
D.抗美援朝、第一个五计划
5.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
①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③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 )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8.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 ②土地改革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该时段是( )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10.小刚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11.1979年春节,安徽凤阳小岗村一农户自拟了一副春联:“家家户户忙生产,高高兴兴庆丰收。”下列横批中最合适的是( )
A.当家做主喜 B.翻身解放乐 C.包干到户好 D.对外开放活
12.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以上可见,全面小康( )
A.关键在于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C.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有利于中国社会均衡发展
13.以下从左至右所列四个城市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这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4.如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15.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6.下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年代尺,其中③处对应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十八大 D.“大跃进”运动
17.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C.积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D.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18.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反映,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是( )
A.新中国 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
B.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C.红卫兵 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
D.中国梦 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
19.广东省内3个民族自治县,2019年开始“粤省事”平台新增少数民族特色服务和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专区,提供旅游信息查询、多个民生事项便捷办理等服务。这一举措旨在促进( )
A.人民当家作主 B.民族共同繁荣 C.加强民族融合 D.实行多党合作
20.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的国防建设的措施有( )
①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②“辽宁舰”交接入列
③第二炮兵部队的组建 ④“两弹一星”的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如表统计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时间点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据此说明新中国( )
A.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D.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围剿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表述与下图相符的周恩来外交语言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中日之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3.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分歧消除
B.中美两国结为同盟
C.中美两国结束敌对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4.如下图澳门生产总值增长说明( )
A.广东与澳门联系加强
B.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发展
2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社会主义原则 C.“九二共识” D.相互尊重原则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13分)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会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终于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挫折之路】
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如图)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题词为: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转折之路】
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8年)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极端主义”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还发生了什么类似的严重失误?(2分)
(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大会议?(2分)“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在此次会议上做出的什么伟大决策?(2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什么?(2分)该具体举措最早是在哪里被探索出来的?(1分)第一扇“窗”指的是哪一城市?(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27.(10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邓小平时代》把1978—1992年称为“邓小平时代”,请结合史实论证1992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至少两例史实)(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决定加快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要原因。(4分)
(3)史料按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原始资料)和二手史料(间接资料)。请据此标准将两则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材料序号)(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 毛泽东见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田角中荣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说出20世纪70年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写出两项即可)(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捍卫主权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原因。(2分)
(4)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2分)
(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D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开国大典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