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7日
资源编号 74674

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

2024-04-28 七年级下册 0 96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第一单元:精神气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一、思维导图

二、课文内容

《伟大的悲剧》课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罹难的描写,本文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太空一日》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条理分明地讲述了“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的经历,表现了航天工作者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敬业精神,表达了“我”对亲友、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自豪之情。

《带上她的眼睛》小说叙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地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呼吸新鲜空气,看小花,嗅花香,感受小溪的清凉,看月亮等,表现了这位女地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呼唤人们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珍视生命,珍爱所拥有的一切。

《活板》本文详细介绍毕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的制作经过、使用方法及优越性,突出其“活”的主要特征,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三、阅读考点

考点1 科幻小说阅读

【知识储备】

刘慈欣:1963生,山西阳泉人。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同年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2018年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在科幻的软与硬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大多数时候都呈现出一种“外壳坚硬,内芯深软”的状态。与其他作家笔下冰冷、理性的科学世界不同,他笔下的科学世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深邃浩淼的宇宙、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出神入化的技术都成为他描绘科学美感的抒情意象,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同时他又塑造出一大批愿意为科技事业献身的“英雄人物”,体现出一种崇高意蕴。科学与人性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解题思路】

科幻小说: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

分类:

1.软科幻小说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软科学”(即人文科学)的科幻小说分支。

2.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硬科学”(即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特点:

科幻小说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幻想性等特点。要注意故事情节、幻想色彩、科学成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要能够从奇妙的情节中看出文章的核心内涵。

科幻小说的阅读指导注意要点:

1.在主题上有明确的认识, 即思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关注与猜测人类社会未来命运。

2.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3.强调科学幻想的合理性。

4.人与外星智能生命或智能机械的关系实质仍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折射。

四、课内阅读

阅读《伟大的悲剧》选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什么?

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请说说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一日(节选)杨利伟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①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②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③“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④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⑤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⑥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却另有原因。

⑦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⑧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⑨我的汗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有高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⑩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⑪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⑫先是右边舷窗有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⑬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⑭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看到,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⑮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⑯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⑰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⑱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⑲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速伞使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⑳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㉑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㉒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㉓距离地面5公里时,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㉔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㉕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㉖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㉗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㉘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5.本文段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飞船返回的过程,有何表达效果?

6.结合选文,说说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原因有哪些?

7.“我”为什么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8.选文末尾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的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带上她的眼睛(节选)  刘慈欣

①……

②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③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④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⑤“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⑥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⑦她沉默了,似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

⑧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⑨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她的眼睛用超高频信息波把这感觉传给远在太空中的她,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

⑩“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⑪“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

⑫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⑬日落前,我走到了草原中一间孤零零的白色小屋,那是为旅游者准备的一间小旅店,只有一个迟钝的老式机器人照看着旅店里的一切。

⑭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

⑮我睡眼蒙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

⑯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⑰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哼了一小段后,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直到一个小时后我回去躺到床上,她还在哼着《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⑱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草原笼罩在蒙蒙的小雨中,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

⑲“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

9.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10.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她”(小姑娘)有哪些奇怪的地方。

11.第⑮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这篇小说一大特点是善于制造悬念。请你举一个具体的语句或语段为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活板

沈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石油

沈括

鄌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鄌延:鄌州、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缓慢涌流的样子。④雉尾裛(yì):雉,野鸡;,此处指蘸取。⑤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类的器具。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zhì)文:标上名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然之如麻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则以纸帖之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未知石烟之利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惘惘而出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

参考答案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第一”仅仅是一种荣誉和肯定,它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所在。成功的体验往往是在拼搏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获得荣誉之后。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描写了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看到的景象。

4.示例:作为一名优秀的探险家,注重公平公正、客观真实是斯科特的职业素养。他接受为竞争对手获取胜利做证的任务。这一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探险与科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7467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