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测试卷
第二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8分)
学校开展“我的读写时光”主题活动,小文写了一段读书心得,请帮他完成下列任务。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害浪,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pú)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真不屈的气节,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振聋发聩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yì),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③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④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我们应该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任务一】识字辨词
1.改正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2分)
2.指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2分)
A.严峻 B.可歌可泣 C.挑衅 D.振聋发聩
【任务二】语句梳理
3.文段中的画线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2分)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③②①④
【任务三】创意表达
4.小文想写一个句子放在末段的空白处,请帮他完成。要求:运用“……不是……而是……因为……”的句式,前后文语意要连贯。(不超过8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们二人配合默契,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
B.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C.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美德更深层的思考。
D.虽然这个特大传销集团的案情扑朔迷离,但警察明察秋毫,终将传销团伙一网打尽。
6.名著阅读。(6分)
班级组织开展《骆驼祥子》阅读交流会,同学们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列内容。
(1)小深梳理了《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帮他把正确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横线上。(2分)
A、曹家遇险 B、祥子大病
(怒辞杨宅)——__________——__________——(虎妞难产)
(2)在祥子起伏悲惨的命运中,小福子是个重要人物。小圳总结了小福子对祥子的影响,请你帮他把总结补充完整。(2分)
共同的悲惨命运拉近了小福子与祥子心与心的距离。虎妞死后,①__________。小福子的死,②__________。
(3)如图是小南同学根据祥子(两个驼峰之间的人是祥子)的命运画的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复兴学校举行“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
(1)孟晚舟归国前发表的演讲中语句“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火遍全网。请你仿照该句式,再仿写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亮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爱国”主题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一部分,请你按照要求修改。(6分)
ㅤㅤ细微末节处,皆是真情流露。【甲】当我们听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这样的词汇时内心所有的归属感,【乙】当我们在赛场上听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心潮澎湃,当我们看到祖国取得的成就时内心不可遏制的自豪感,【丙】这些积极的感受、美好的情愫就是爱国!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丙】处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班级组织的“爱国”主题活动分享中,同学们积极发言,请选出发言有误的一项 ( )(2分)
A.同学小张说:“我最喜欢的爱国人物是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他们英勇奔赴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B.同学小王说:“我最欣赏的爱国人物是端木蕻良。他在中学读书时就从事进步学生活动,也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他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呼兰河传》我都很喜欢。”
C.同学小李说:“我最喜欢的爱国名言是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少年当立凌云志,报效祖国会有时。”
D.同学小赵说:“我最喜欢的爱国诗歌是《黄河颂》,它主要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对黄河的热爱,我们在朗诵时要语调高昂,读出气势,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4)阅读下面的两幅统计图,请从中概括出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5分)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塞上曲两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①。
注:①[生入玉门关]原本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8.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木兰诗》(节选)以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极具匠心。
B.《木兰诗》(节选)以比喻作结,用双兔奔跑难辨雌雄,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
C.《塞上曲两首•其二》中“满”字有“布满”之意,写出大唐旌旗布满阴山的景象,突出其兵多将广。
D.两首诗都善于描绘作战场面,《木兰诗》(节选)表现战争的战争的持久惨烈,《塞上曲两首•其二》突出了战争场面的浩大。
9.两首诗歌同是抒发家国之情。《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的形象;《塞上曲两首•其二》尾句运用__________,抒发作者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国的爱国之情。(3分)
(2023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8分)
材料一:
ㅤㅤ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从阅读中受益。
ㅤㅤ多项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能主要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ㅤㅤ众多有关婴儿期阅读益处的研究表明,读书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例如,西班牙儿童发育研究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较低年龄段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会更高,掌握的词汇量也更大。
(选自《阅读为何能提高情商智商》,有删改)
材料二:
ㅤㅤ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著,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中求得内容就够了。但是如果我们读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
(选自《怎样阅读》,有删改)
材料三:
ㅤㅤ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读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读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性、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性、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选自《读书方法指导》,有删改)
材料四:
10.根据材料,下列作品和阅读方法搭配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西游记》——冷读 B.《木兰诗》——默读
C.《黄河颂》——热读 D.《骆驼祥子》——评点批注
11.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什么“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盖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⑪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⑬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⑭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⑮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老谢”的纪录片。
13.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2分)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14.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4分)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5分)
(1)导演围绕⑮段划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2分)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5分)
菜虎
孙犁
①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hū tuó)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dǔn)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②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
③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
④A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⑤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有人说,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菜虎回来了。”
⑥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色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⑦人们很快就干黄干瘦了,年老有病的不断死亡,也买不到棺木,都用席子裹起来,找干地方暂时埋葬。
⑧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找野菜,寻找所有绿色的、可以吃的东西。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⑨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
⑩“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还挖野菜?”
⑪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一家人都快饿死了!”
⑫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色的长发。
⑬“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
⑭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
⑮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
⑯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
⑰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还能回来吗?”
⑱“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母亲回答。
⑲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
⑳菜虎和他多病的老伴早死了。
㉑B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现在的手推车都换成了胶皮轱辘,推动起来,是没有多少声音的。
(节选自一九八〇年·孙犁《乡里旧闻》,有删改)
17.请根据下表提示,对文章进行梳理,概括。(3分)
18.散文多于细微处见传情达意。请依据表格提示,完成批注。(4分)
19.文中划线的A、B句子都写到“悠扬悦耳的声音”,请从内容的角度分别谈谈其表达作用。(4分)
A.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吱扭扭。
B.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回忆平凡的小人物,鲁迅带着怀念,杨绛带着愧疚……本文作者孙犁可能带着特有的态度;温情、悲悯、赞许、冷静……到底是哪一种或几种?请联系上文内容及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一:他为乡里这些终生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共共众生留下了一鳞半爪、咫闻管见,让子孙后代窥视他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或淡然超脱、或痛苦悲凉的一生。
——摘自孙犁《乡里旧闻》简介
材料二: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孙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1.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指引你前行的“星”,虽没有太阳般灿烂的光辉,却能在你前进的黑夜中给你希望与慰藉,父母的一次叮嘱,老师的一次教诲,朋友的一次鼓励,“疫情”中逆行者故事的一次洗礼……有多少的进步与欢笑,有多少的感动与收获,这些点点滴滴,犹如夜空中的流星,虽是短暂,却又是永恒。
阅读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以《那颗带我前行的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28分)
1. ①pū ②ài ③骇 ④贞
4.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拼敢想换来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不断奋斗。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前仆(pú)后继——pū;
(2)关山险隘(yì)——ài;
(3)惊涛害浪——惊涛骇浪;
(4)坚真不屈——坚贞不屈;
2.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A.严峻:严厉、严肃,严重。使用正确;
B.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使用正确;
C.挑衅:故意制造事端,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等。使用正确;
D.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能形容战歌,使用有误;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