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1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68976

专项11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2024-02-02 八年级上册 0 1,13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专项01 字词-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专项02 语言连贯专题训练-2024年统编版八年...

2024年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专项11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主要考点

1.文章线索作用;  2.段落作用分析;

3.表现手法分析;  4.归纳文章主旨;

5.概括内容要点;  6.语言品味鉴赏。

二、应试策略

1.文章线索作用: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答题格式: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2.段落作用分析:

(1)段落的作用要从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结构上。

(2)内容上作用格式:写了……内容,表现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3)结构上作用要根据位置分析:

开头:点明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铺垫。

结尾:点明题目;照应开头;总结上文。

3.表现手法分析:

(1)了解散文的常见手法:悬念、夸张、欲扬先抑、对比、侧面烘托、伏笔照应、联想、想象、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2)按照答题格式具体作答: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4.归纳文章主旨:

(1)先读,了解相关信息;

读题目、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

(2)抓住中心句,概括段意,分析主旨;

(3)重点读“五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比较直接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的地方,通过它们可以找到文章主旨。

(4)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倾向;

(5)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性格、情感,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渲染特定气氛,揭示中心。

(6)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7)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主旨。

5.概括内容要点:

(1)看分值估要点数量,合并同类求同存异,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2)看分值确定答题要素,不同分值的答案包含记叙要素数量不同。如:

1分:人物+事件

2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3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6.语言品味鉴赏:

(1)掌握词法、句法的基础知识;

(2)结合上下文充分理解句子;

(3)根据要求格式规范、表达充分地进行语言赏析;

(4)一般格式: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准确等效果)地写出了……,表现了……,表达了……。

(一)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甲】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请概括选段甲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这样说,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

3.作者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欢呼。

4.选文甲中说“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请结合甲乙两文段,说说作者“意见变化”的原因,并对作者的选择加以简要评价。

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5.文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为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节选)

8.文中多次写作者的“眼泪”,仔细揣摩,写出你的发现。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语言质朴含蓄而又深挚动人,试结合选文就此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白杨礼赞》节选,补全对话,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小红同学,读了以上内容,请你回答一下:

10.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老师,我从第②段中读出作者从白杨树的A        B        两方面写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能够锁定段落,归纳概括,规范语言回答问题,我们都应该向小红学习。

老师,我有个问题不太明白。

11.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什么第④段要先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呢?

能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好!谁能帮助小红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先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紧接着夸它是“伟丈夫”,是运用了A________的

写作手法,其目的是为了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小明同学的帮助!

12.请同学们细读第④段,说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重点筛选,改变句式,完整答题,很好!

13.小明同学,你能不能选取生活中的一种植物,具体写出它的象征意义?(50字左右)

我选取的一种植物是A________,它象征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列夫•托尔斯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列夫·托尔斯泰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苍;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在第③段文字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雨(节选)

①我想念昆明的雨。

②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③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④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⑤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⑥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⑦我想念昆明的雨。

6.文章节选部分,通过写记忆中昆明的杨梅、12,表现了作者3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⑥段写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从本段读出了那天哪些情味?具体从哪里读出来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有许多语句,平淡自然,却又饶有情趣。以第④段画线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比较本文第⑤段与下面文段,同是写树,写景抒情散文与托物言志散文,两类散文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从写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加以探究。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茅盾《白杨礼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她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⑪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站着,他穿着卡其色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我忍不住再次回头望他,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人,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⑫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远望的山海。而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一个正在老去的男人。

⑬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停留在原地的,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泪汪汪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⑦段和第⑬段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8.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

(1)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从修辞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看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2.D

3.A

4.①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改变国人的精神。②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专项11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2024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培优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6897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