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检测卷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60分)
1.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轻工业方面是因为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许多实业。其中最著名的是( )
A.湖北枪炮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福新面粉公司
2.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3.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4.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民主共和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C.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指出:“他在兴办实业(大生纱厂)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材料中的“他”是( )
A.张骞 B.张蹇 C.张謇 D.张蓦
7.1914—1919年间,我国面粉业等轻工业增长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分裂
B.中国民族资本实力雄厚
C.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9.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0.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时期
11.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12.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1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歌曲以气势宏伟的旋律,震撼并鼓舞了一代中国人的心扉。冼星海创作该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4.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纸
B.中华书局成为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
D.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15.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新华书店 B.开明书店 C.中华书局 D.商务印书馆
16.题16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7.自隋朝开始,存在了约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是在( )
A.明朝末年 B.清朝初年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
18.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19.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0.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 )
A.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1.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经济的变化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22.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错误的选项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齐白石——画虾技术,堪称一绝
C.徐悲鸿——《奔马图》
D.聂耳——《黄河大合唱》
23.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 D.民主革命
24.下图为近代民族工业部分火柴品牌商标。其表达的思想是( )
A.事事强国 B.教育兴国 C.实业数国 D.科技兴国
25.下表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表中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 )
A.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废除科举制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戊戌变法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26.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27.如图是晚清画报所载的一幅纪实性图片,图中的文字大意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十八日那天考试过的现在已经贴榜啦。录取诸生自段云章至宋魁英等共五十三名。准予二十四日上午八(点)钟到堂复试。此图可编入中国近代史丛书的( )
A.“民族危机”卷 B.“民族振兴”卷 C.“民主政治”卷 D.“民族工业”卷
28.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29.你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机构是( )
A.中华书局 B.京师同文馆 C.商务印书馆 D.人民教育出版社
30.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
A.福州船政学堂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二、非选择题
31.(12分)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农历甲午年,……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依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张謇“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是指什么?他兴办的实业名称是什么?(2分)
材料二:民国初年主要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见图1)
材料三:民国初年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见图2)
材料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曲线图(见图3)
(2)据材料二、三,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上的特点。(4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工业在何时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有哪些?(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2.(13分)展,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听不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
(1)鲁迅先生所说的“革命”指的是什么?一革命给他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互相之间称职务,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服制》: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
(2)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服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2分)
材料三
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下表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统计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四
《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
(4)《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中与左上角人物相关的企业是哪家?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
33.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时代·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15分)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整理了以下资料卡片:
(1)根据以上资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B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其他学派因此失传。
(2)根据资料卡片归纳汉武帝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并结合所学重庆历史的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巴郡教育的发展与影响。(5分)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摘编了如下资料: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3)根据资料概括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改革回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3分)
【任务三】 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第三小组同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摘录了如下学习内容: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4)根据这一学习内容,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党作出了怎样的战略部署?(3分)
(5)作为中学生的你,请将个人与探究主题相结合,写一句留言。(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带动很多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故选C项;湖北枪炮厂是张之洞创办的,排除A项;汉阳铁厂是张之洞创办的,排除B项;福新面粉公司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排除D项。
2.D
【解析】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严重损害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利益。张謇是清末状元,看到如此情况,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带动了很多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故选D项;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主张,张謇不是维新派,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大生纱厂无关,排除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