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精选高频选择题50题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1. “冲击一反应”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以下能够支持“冲击一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百日维新
2.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器”,只想“新其貌,而不新其心”。这里的“握旧器”和“新其心”分别是指( )
A.旧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C.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兴办洋务,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
C.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斗争
D.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4.《使西纪程》中说:“英国行政,务求便民,而因取民之有余,以济国用……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这反映了作者( )
A.崇洋媚外的态度
B.反抗外国侵略的主张
C.开眼看世界的胸襟
D.推翻专制制度的决心
5.下图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这些话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A.改革封建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推翻清朝统治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7.为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运输等问题,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在“求富”中推动“自强”),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目标的(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汉阳铁厂
8.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对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洋务运动最终实现了富国强民
C.洋务派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D.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
9.下图是初二某学生制作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系列名片(部分),你认为该名片空白的部分应该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10. 2012年以来是非凡的十年,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相继入列,中国海军逐梦星辰大海迈入新征程。中国近代“逐梦”新式海军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抵抗英军侵略 B.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务
C.洋务运动建设近代海防 D.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
11.洋务运动中,“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 )
A.培养了近代化人才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12. 19世纪70年代,英国太古公司,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达到了摆脱民族危机的目标
C.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13.有学者说,清朝就像一个老弱的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认为自己只要也有这么一副漂亮手套,就可发生同等威力。这一比喻( )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洋务派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未改制度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4.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则材料都( )
A.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D.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15.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反映的是( )
A.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6.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系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17. 2014年,在丹东海域的水下考古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和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经考证,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据此可知,此舰可能沉没于(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8.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19.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年财政收入的对比(1895年)”图,从图中的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清朝经济比日本发达 B.中国的经济负担沉重
C.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中国新开放通商口岸
20.对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西方 B.清朝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形成
21.观察下列表格,导致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辟五口通商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
22.谭嗣同在《有感》(1896年春)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针对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B.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慈禧太后废除了变法诏令 D.八国联军在北京屠杀劫掠
23.如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的漫画,反映了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形。该漫画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末期 C.19世纪初期 D.19世纪末期
24.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各国政界议论纷纷,下面各国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A.美国:“我们的大使馆可以进驻北京了”
B.日本:“伙计,我们的机器可以搬运到中国去。”
C.英国:“Hello,香港岛终于归属我们了!”
D.德国:“多威风,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了!”
25.20世纪初,为了帮助日本资本家廉价收购台湾土地,日本在台湾设立的警察对不肯出售土地的台湾民众施加体罚或拘留。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台湾行省的初步建立 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戊戌变法
26.清朝的读书人是不能议论朝政的,但1895年战败的屈辱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战胜了恐惧与谨慎,使举人联合起来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诉求。材料反映的是( )
A.公车上书 B.戊戌政变 C.广州起义 D.护国运动
27.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与材料中的他最相符的是( )
A.左宗棠 B.洪秀全 C.康有为 D.李鸿章
28.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升作用。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维新变法 B.自强、求富
C.反帝、爱国 D.民主、科学
29.某班级正在开展戊戌变法的研究,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其研究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C.康有为等人创办的学会遗址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30.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谭嗣同选择为变法流血,邓世昌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坚守的“初心”是( )
A.推翻清朝政府 B.实现民主共和
C.学习西方科技 D.挽救民族危亡
31. “冲击反应”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八国联军——辛亥革命
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巴黎和会——新文化运动
32.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多达100万人没了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反映了( )
A.光绪雷厉风行 B.顽固势力阻挠 C.改革操之过急 D.改革内容全面
33. 1898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 )
A.鼓励发展工商 B.照搬西方模式 C.主张重农抑商 D.宣扬中国传统
34.在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追求独立富强而不懈努力。有人说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含义在( )
A.尝试制度改革
B.开始军事近代化的改革
C.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由资产阶级领导
35. “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现的。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材料说明( )
A.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改良派领导了革命斗争
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D.改革阻止了列强的侵略
36.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摇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倾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
A.自强求富四向 B.君主立宪思想 C.爱国主义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
3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所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倡导变法强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发展资本主义,揭开近代化序幕
C.宣传维新变法,促进思想启蒙 D.宣传民主革命,形成革命高潮
38.有人说:戊戌变法是“跪着造反”,这暗示着变法必将失败。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B.变法没有彻底改变旧有的封建思想
C.变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手段过于激进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39.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 )
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以农民为运动主力
C.把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D.具有盲目排外特点
40. 20世纪初,孙中山曾说:“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描述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黄花岗起义
41.中国古代常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纪年,一个纪年周期(六十年)称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2020年前两个甲子那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2.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永乐大典》等珍贵图书文物被洗劫一空。这表明八国联军侵华( )
A.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B.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C.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使中国文化损失惨重
43.张海鹏指出:晚清时期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造成中国进入“沉沦”谷底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4.一位学者在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之时,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集体亮相”对中国的影响是( )
A.初次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45.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北京两次被占领”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 )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46.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帝国主义侵华政策转变 D.帝国主义势力遭到打击
47.《辛丑条约》附件对外国使节觐见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国书呈递“皇帝必亲手接收”,款宴诸国使臣皇帝必“躬亲入座”,并强调“中国游礼诸国使臣,断不致与彼此两国平行体制有所不同”。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C.有利于确立近代国家平等交往原则 D.破坏了清王朝对外交往的自主性
48.与如图相关的历史场景是( )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49.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期,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0.孙中山曾说,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革命党人被认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时,人们很少恶声相加,多扼腕叹惜。人们态度变化是因为(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清政府失去民心
C.八国联军的侵略 D.三民主义的传播
…………
参考答案
1. B
【详解】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可以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外部因素所引起社会实现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往中,一些掌握实权大臣深受西洋船坚炮利的刺激,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他们开始了洋务运动的,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国人思想意识崛起,引起百日维新,排除CD项。故选B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