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科学
2.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图5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4.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5.在“寓强于富”口号的引领下,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 )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江南制造总局
6.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除此,政府还尝试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 )
A.提高教育水平 B.开启西化浪潮 C.引领文明开化 D.为了洋务需要
7.“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9.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10.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1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为( )
A.设立工厂 B.割地赔款 C.协定关税 D.开埠通商
13.某人在《三十自述》中说:“明年乙未和议成。……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这里所说的“乙未和议”是指( )
A.中英和议签订《南京条约》
B.中国与列强和议签订《辛丑条约》
C.中日和议签订《马关条约》
D.中国与英法和议签订《北京条约》
14.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15.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6.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17.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他在一次集会上发表了激昂的演说:“吾四万万之人,吾万千之士大夫,将何依何归何去何从乎?故今日当如大败之余,人自为成。救亡之法无他,只有发愤而己。”这说明康有为主张(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8.“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9.“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以高级官僚和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20.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2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2.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近代化的探索
2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24.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5.《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从该规定可以看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名称及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的决定
B.清朝政府的自身需要
C.中国对外贸易的要求
D.“六部”已经无足轻重
26.“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100多年前的“庚子赔款”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与“庚子赔款”相关的那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27.岁月沧桑,百年屈辱,如图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到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
A.巨额的战争赔款
B.东郊民巷划为使馆界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8.《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9.某条约的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
A.增加了中国劳动人民沉重的负担
B.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C.使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清政府论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0.图片也是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玉溪市江川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为下列图片拟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深渊
B.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C.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4分)近代名人杨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唱道:“如果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两者皆凸显了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重要地位和湖南人的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风气渐开】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材料一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4分)
【风气渐开】
材料二
政变前夕,有人劝谭嗣同出走避祸,谭嗣同拒绝了,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谭嗣同殉难图
(2)谭嗣同是为了什么“变法”而殉难?根据材料二分析,谭嗣同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品质?(4分)
【怎样努力】
(3)曾国藩、谭嗣同等先贤表现了湖湘人的铮铮风骨,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你认为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学习?你将怎样努力?(6分)
32.(10分)开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广东地区,在此后半个多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广东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题32表
——摘编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广东地区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标题、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33.(16分)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线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4分)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公民的是什么?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4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A | B | D | A | D | B | C | C | A |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