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专题04 课内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四通八达 精通业务
B.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旗帜鲜明
C.香远益清 老当益壮 精益求精
D.水陆草木之花 取而代之 君子之交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
理解:这句话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高洁、质朴、庄重的美德,也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渴望避开污浊的现实,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爱莲说》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你分别说说它们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链接材料】
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①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②;雪霜凌厉而见③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④,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
注释:①[丛薄]丛生的草木。②[芳]花草的香气。③[见]表示被动,译为“被”。④[蔼然]形容香气浓郁的样子。
(二)请你协助组员完成“成语小故事”的编写。
1.(1)《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组员根据《孙权劝学》改写的白话故事,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白话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权对手下将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怎么能不学习呢?”吕蒙听完后,借口军务繁多想要告辞离去。孙权告诉他:“我不是要你钻研经典成为渊博的学官,只是要你有选择地阅读,从中了解历史。你说自己事务繁多,比起我来又如何呢?我也经常读书,觉得大有好处。”吕蒙听完后,就开始学习。鲁肃路过寻阳时,和吕蒙畅谈,鲁肃惊叹道:“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相看,兄长来得太晚了!”于是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为朋友,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之后,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辞离去”改为①
“有选择地阅读”改为②
“兄长来得太晚了”改为③
(2)请你为成语“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拟写一条注释。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3)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组员搜集到下面史料,并发现同一故事在不同史书记载中,内容不尽相同。如果结合下面文段,对课本剧进行补充,你认为补充什么内容,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顺畅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请简要说明理由。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①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②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④。”蒙曰:“今东西⑤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⑥定?”因为肃画五策⑦。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①故:以前的。②诣:拜访。③造次:轻率。④施宜:灵活地采取相应措施。⑤东西:东吴和西蜀。⑥豫:同“预”,提前。⑦五策:五种应对的方法。
推荐及理由:
(三)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B.惟吾德馨 德艺双馨 兰花与芙蓉,满院同芳馨
C.谈笑有鸿儒 鸿才大略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D.无丝竹之乱耳 以我酌油知之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2)根据上下文内容,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理解:因无人打理,青苔长满了阶石,一片翠绿;杂草爬上窗棂,满室葱青,显出了一片荒芜的景象。
B.孔子云:何陋之有?
理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自身的志理与圣人之道是相符合的。
(3)根据《陋室铭》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在修身立德方而刘禹锡和王欢两人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链接材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①,不营②产业,常丐③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④,意怡如⑤也。其妻患⑥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⑦妻邪?”时闻者多哂⑧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⑨”。
(选自《晋书》)
注:①耽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②营:谋求。③丐:乞求。④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⑤怡如:安适愉快的样子。怡,愉快。⑥患:对……感到担忧。⑦朱买臣: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其贫穷落魄,离他改嫁。后来买臣力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路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给食一月。前妻不久惭而自缢。⑧哂:音shěn 讥笑,取笑。⑨通儒: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4)下面是赵孟頫书《陋室铭》,对这幅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两句写得工整有力,遒劲端庄。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后的几句,写得飘逸潇洒,给人以释然豁达之感。
C.整幅作品楷中兼有行意,越到后面字体就越为飘逸潇洒,在严整中增加了几分灵动。
D.通篇字形扁方,间架疏朗;用笔蚕头燕尾,笔力厚重。
(四)阅读《活板》,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礼尚往来 一息尚存
B.有奇字素无备者 红装素裹 素不相识
C.用讫再火令药熔 令人神往 朝令夕改
D.印为余群从所得 适得其反 唾手可得
5.以下是同学们读完《活板》的认识,其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甲】活板印刷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没有大规模使用,后来毕昇将活板发扬光大。
【乙】庆历年间,用活板技术印刷成百上千本书的速度,比印刷两三本书要快得多。
【丙】制作活板字模时,经常重复出现的汉字,准备的字模数量比不常用的汉字多。
6.根据文章及下面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注: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双丝的细绢。
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①_____,蔡伦造纸的原料是②____,与雕版印刷和沉重的简牍、昂贵的帛书相比,它们的共同优点是③____。从古人的发明创造中,你获得的启示是④____。
(五)阅读《活板》,完成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7.同学们疏通文意时,发现文中有许多多音字,理解其意义才能准确判断字音。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盛”是旺盛的意思,读shèng。
B.“更互用之”中的“更”是交换的意思,读gèng。
C.“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中的“和”是“与”的意思,读hé。
D.“至今宝藏”中的“藏”是收藏的意思,读cáng。
8.下面两位同学对活板之“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甲】活板的“活”体现在字印数目活。
分析:“每一字皆有数印。”所有的字都储备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
【乙】活板的“活”就体现在拆板之活。
分析:“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9.根据短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②,鉴小则凸③。凡鉴洼④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⑤复量⑥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
注:①[鉴]镜子。②[平]将镜面铸成平的。③[凸]将镜面铸成凸起的。④[鉴洼]镜面向内凹。洼:凹陷。⑤[仍]重复,屡次。⑥复量:斟酌,测量。
本文与《活板》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程序严谨,考虑周密,能极大提高印刷速度。文中古人制镜,会根据镜子的大小确定镜面凹凸。即使镜子小,也能达到“①______”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反复测量,增减镜面高低,力求使照出的人脸与镜面“②______”。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③______。
(六)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求之地中 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 自钱孔入 自始至终
C.香远益清 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特殊称谓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甲】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翻译:(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理解:这个语句描绘了莲花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独立不移、保持清白操守的高洁形象。
【乙】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理解:这个语句其实是说像陶渊明这样的真隐士太少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成为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之人的想法。
12.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阅读下文,结合文意说说《爱莲说》和《松喻》各是怎样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
松喻
王踔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①,置之华屋之内,屈②其枝,缚其节③,灌之溉之,蓬蓬如偃盖④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⑤油岭⑥之间,干⑦青云,凌碧霄,矫矫⑧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⑨如何也?
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注:①[盆盎]花盆一类的盛器。②[屈]使……弯曲③[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④偃[(yăn)盖]车盖或伞盖。⑤[夫(fú)]代词,那些。⑥[岫(xiù)岭]山峰。⑦[干]冲。⑧[矫矫]威武的样子。⑨[去]距离,差距。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老当益壮 精益求精
B.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旗帜鲜明
C.中通外直 四通八达 精通业务
D.水陆草木之花 取而代之 君子之交
1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理解:这句话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高洁、质朴、庄重的美德,也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渴望避开污浊的现实,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15.《爱莲说》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你分别说说它们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链接材料】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③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节选自郑板桥《板桥题画·兰》,有删改)
注:①[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②[告莫]即将结束。“莫”同“暮”。③[就]靠近。④[那]疑问代词,怎么。后写作“哪”。
…………
参考答案
1.(1)C
(2)B
(3)莲花:象征君子,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
兰花:象征着作者坚持操守,追求个性自由。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