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背记资料(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三大改造完成)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中共八大——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时期”(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改革开放——至今)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筹备新中国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三年以来:1946年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
3.意义/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国体)
2.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三、开国大典(1949.10.1)—— 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地点:天安门(从天安门到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变化:两半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1)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国际: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四、西藏和平解放(195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共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
2.1951年,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
第2课 抗美援朝(1950-1953)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1.背景: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国际背景:美苏冷战)
②美国的侵略活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过程: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
①开赴前线: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②主要战果: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典型战役:上甘岭战役)
③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胸膛堵机枪射口)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被大火吞噬)
2.“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抗美援朝战争意义: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②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法律依据: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经济上:“一化三改”(“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成功探索: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年宪法、“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失误探索: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背景: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1953年——1957年
4.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5.主要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①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②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
第5 课 三大改造(1953-195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时间:1953——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1954年开始)
3、三大改造的方式或形式:
(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地位);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补充: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第6 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探索中的失误与调整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行(1956—1966)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
(2)时间、地点: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严重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年)掀起“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①农业上,虚报产量、浮夸盛行;②工业上,大炼钢铁(盲目追求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共产风”
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吃大锅饭。
公社办食堂,三餐免费,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4)评价/原因: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失误后果: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6)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要符合/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2)时间:1961——1965年 (3)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结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5)教训总结:①经济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②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