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35797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2-10-22 八年级上册 0 3,03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单元类文阅读汇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以下非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诗词大会”的报道阅读

[新闻报道]

最近,杭州与诗词的缘分不浅。一周前,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而昨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之一的方笑一,带着他的新书《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来到杭州,与读者分享如何成为一名诗词达人。

昨天的现场很是热闹,互动环节甚至一座出现抢话筒的场面,讲座结束时,方笑一被妈妈们团团围住,询问如何教小朋友背诗。

《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第二季中的武亦姝,第三季中的雷海为,都是大热的选手。

[记者采访]

方笑一是第二季、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海选面试的评审,他告诉记者,大多数选秀节目参赛选手水平每况愈下,可报名《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水平却一届比一届高,一些选手水平高到令专家都震惊。

比如第三季决赛“诗词接龙”环节中,12岁的上海小朋友钱子昂用五代蜀后主王衍的《醉妆词》“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破解了第三季亚军彭敏的“必杀技”“后不见来者”,赢得专家们一片掌声。

据方笑一的了解,熟记诗词并不是所有选手的“童子功”。不少人是看了节目之后,才被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诗词之所以能在当下形成热潮,主要原因是,这种短小精练的文本,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样式,更符合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

方笑一举了刚刚拿下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雷海为的例子,他认为,这位外卖小哥1000多首的诗词储备。正是充分利用了工作间隙中大量的碎片时间。

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会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

方笑一告诉记者:“其实,古诗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它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你的心,你的人生,你的世界,息息相通。”

他个人比较喜欢的出题方向,就是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他举了一道自己挺喜欢的题目:宋代朱敦儒《朝中措》词中“汤饼如丝”中的“汤饼”,是今天哪种面食的前身?A.汤面;B.汤包;C.汤圆。

方笑一说,这道题的思考方式有很多,有知识储备的人可能会知道,汤饼类似于今天的汤面,还会想到魏明帝请何晏吃热汤饼的典故。假如不知道的话,从后面“如丝”的形容里可以推断出所描述的食物形状是细长的,就能得出汤面的答案。

“我们总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文地理、饮食医药,而诗词正是打开中华文化这座宝库的钥匙。”方笑一说。

[专家支招]

想要成为“诗词达人”,你要学会下面几招。

第一招:图。

相比文字、图像更有助于加深记忆。明朝时,就出过《唐诗画谱》。在读到一些描写景致的诗句时,可以去网上搜搜图片,就算不能还原诗句中的意境,但能在脑海里形成场景,帮助你记忆。

第二招:唱。

很多人都有课文记不住,但歌词却忘不掉的体验,这就是音乐旋律的功劳。诗词本身就有格律,诵读时朗朗上口,如果配上旋律,更能进一步加深记忆。

第三招:用。

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我们也不妨在合适的情境下,在朋友圈甩一两句古诗表达时下的感受。比如天冷下雪想喝酒,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情有趣,心有灵犀的朋友自会来点个赞。

教孩子背诗,可以将诗带入到现实情境中。 比如出去玩看见色彩缤纷的小鸟,就可以背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愉悦感。

第四招:脑补。

如果说前三招是加深记忆的辅助之法,那么最后这招是成为诗词达人的根本,那就是读。读是有技巧的,可以大开脑洞,展开想象——比如跟随王维去“行到水穷处,空看云起时”,看他看过的风景,走他走过的路,眼前是山涧涓涓细流,坐下抬头看到远处的云蒸霞蔚。这些只属于你想象的画面,会成为诵读诗词时最好的伴侣。

1.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丰富的人生阅历,会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能熟练掌握。

B.《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可以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C.古诗词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读者的心,读者的人生,读者的世界,息息相通。

D.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结合情境的观察,可以加深记忆。

2.结合(专家支招)部分内容说说下面古诗适合哪种方法记忆,并阐述理由。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方笑一,喜欢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这首出自苏辙笔下的诗歌,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水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4.“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

5.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

6.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1)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7.“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

(注释)①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2)至于夏水襄陵  襄:

(3)良多趣味  良

(4)犹望见此物  犹: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

10.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两文所描写的江水有何异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 退则死法 ,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怀民亦未: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林止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文中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色,形容多所像类  ,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水经注》)

(注)①形容:形状,形象。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互相轩(高)

B.经纶世务(……的人)

C.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色(颜色)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景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分别通过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景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阅读《三峡》和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此石经始禹凿,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注:①[悸]惊动。②[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③[鼓]鼓荡。④[浚(jùn)波]大的波浪。⑤[迄]到,至。⑥[慎子]慎到,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          素气云浮

B.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绝

C.其水尚奔浪万寻    猛浪若奔

D.古之人有言        实是欲界之仙都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16.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17.苏轼《新滩》这首诗描写了自然景物之美,其中一句与文中“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的内容相近。下面与文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A.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B.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C.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                      D.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写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鹤洲”展现的画面。

19.赏析《次北固山下》划线的句子。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费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乙)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睛。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20.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21.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2.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3.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4.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是李白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低拟之而作。请你任选其中一联,说说两首诗在景象或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②吴宫花草: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③二水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④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⑤长安: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

2.甲诗适合画图法,甲诗中描写的是塞外自然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感强,能给人留下深刻回忆;

乙诗适合吟唱,乙诗中的诗句句子短小,富有音乐韵律,诵读朗朗上口,吟唱便于记忆。

3.荔枝。结合诗中的“蜜汁”、“琼肤”、“红尘”可看出。

【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由第七段“诗词之所以能在当下形成热潮,主要原因是,这种短小精练的文本,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样式,更符合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可知,“可以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非《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国重读古诗词热潮的原因,所以本项有误;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35797.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