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文学常识考试划重点复习
文学常识的记忆方法
枚举名家,略览名作,出入各派,这些都是文学常识考查的范畴。除此之外,中考语文容易出现的文学常识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典故,也涵盖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知识点之琐碎,细节考究之精准,对备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难点。面对繁冗复杂的问题,要学会找到巧妙的方法解决。
四字口诀法
1、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2、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3、魏晋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4、初唐四杰,卢骆王杨。山水田园,王维浩然。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之涣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浪漫,蜀道进酒;杜甫写实,三吏三别。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文复兴。
5、元曲四家,郑关白马;悲剧四部,赵汉窦梧。明清小说,三水西红。
6、《鲁迅全集》,著作颇丰。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中学课本,除了《祝福》,皆入《呐喊》。散文一部,《朝花夕拾》,另加《野草》,略带诗体。杂文十六,《热风》与《坟》,《华盖》二集,《而已》《三闲》,再多《二心》,《南腔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三《且》二《集》,文学花边。
歌谣诵读法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305篇);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人称赞(《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建安文学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懿(司马迁),《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真名世,《桃花源记》乐道遥。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期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气如山, “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 “三别”不一般。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 “长恨”留名篇。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晚唐崛起“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此后衰败如尘烟。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综最柱明;目余二家知马□(关光祖、马致远. 口木朴) 还有《西困》留拿名。明清戏剧称传奇长生桃花牡丹亭。长篇都是章回体, “三水西红”是高峰。《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方苞开创姚幕继,散文流派叫桐城。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纵横结合法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对考查频率较高的鲁迅作品,就可以按作品发表先后为序纵向列表,然后对每篇再做横向的了解。
特征记忆法
即抓住文学常识在外部的共同特征进行快速记忆。
1、关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早的散文集《尚书》,最早的诗人屈原,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等。
…………
文学常识汇总
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主题概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点
1.本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能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但作者仅仅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基本情况来写,其余则不提,用不到二百字,就完成了对战役的完整报道。体现了作者善于择要记事的功力。此外,对三路大军渡江战况的报道,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写得更详细。
2.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求语言必须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干净利落地写出了我三十万大军渡江时的磅礴气势。
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一百多种发明,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写作背景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出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排名世界前三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主要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路透社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在德国亚琛创办,次年迁往英国伦敦。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1916年,公司被改组为路透有限公司。它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
主题概括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介绍了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的情况,客观详细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及相关知识。
写作特点
本文的语言客观、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如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本文除了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外,还对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和奖项进行了翔实的描写,这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第3课 “飞天”凌空
作者简介
新闻特写——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对吕伟跳水精彩瞬间的具体描写,以及观众、裁判的反应,体现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写作特点
1.文章描写吕伟的动作时,把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对比,一个“托”字犹如把身体“定格”在空中,与下文的“动作疾如流星”形成强烈的反差。“哧”地插入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作者采用以静衬动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例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是暗喻。
第4课 一着惊海天
作者简介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
第二单元
第6课 藤野先生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写作背景
鲁迅与藤野先生于1926年分别,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
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写作特点
1.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她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的勤劳品质。
2.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我爱我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语言朴实、亲切,满怀深情。
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还著有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写作背景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
第三单元
第10课 三峡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 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 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生平好学,博览全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成年后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写《水经注》。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写作背景
《水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记述江河分布的地理专著,旧说是汉末桑钦所作。郦道元嫌其过于简略,便为之作注,使原文内容大为丰富起来,所以叫作《水经注》。这部书兼有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地理著作。郦道元注《水经》跟一般注书不同,《水经注》中有的引证古籍,有的结合描述亲身见闻,把祖国的河流所经过的重要地区的民情习俗、民间传奇、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内容非常丰富,字数比原文多出几十倍。每条注文几乎都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不论是文学上还是地理上的价值,都大大地超过《水经》本身,对于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
主题概括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写作特点
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写七百里山势,作者以静态描写为主,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暴涨,则以动势为主,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先弛后张的手法,使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第11课 短文二篇
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2.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1.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2.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主题概括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写作特点
1.①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②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2.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诗亦清新流丽。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顺。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是作者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当中应该还有其他内容,但现在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向友人朱元思述说山川之美的一段文字。
主题概括
…………
专项练习
一、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传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丰收的祈盼和祝愿,鲁迅小说《社戏》写的就是江浙一带春社习俗。
B.大雁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人们对大雁迁徙颇多感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归雁抒发了游子无尽的乡愁。
C.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通过对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的观测指导农业生产,还通过二十四节气预先安排农事,如九九、三伏等。
D.孔子说,学《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不仅借“关雎”“荇菜”“蒹葭”等动植物记载了古人活动,抒发情感,而且还赋予了它们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是一种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其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王树增《长征》用全景式的写法,在细节上适当虚构,使得《长征》有史诗般的宏大和庄严。
C.传记一般包括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文学性是其基本要求。
D.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等。“神不散”是说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我的母亲》就属于散文。
三、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是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全书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B.古代常用官职名或任官之地称呼对方。《答谢中书书》中,谢中书,即谢征,因曾任中书舍人,以此称之。
C.《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都必须八句,每句都要押韵,每两句一联,计四联。
四、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如《恐龙无处不有》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D.《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头发下垂,不加扎束。
五、下列文学常识或作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又称消息,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对偶又称“对仗”,是把两个结构不同、字数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D.《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六、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中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②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
③占得清秋一半好,趁将明月十分圆。( )
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七、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节选自________(国别)伟大作家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这位作家还曾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等传世之作。课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是曾经写过《罪与罚》《白痴》等作品的俄国著名作家。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_句是颔联,___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6)《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则消息的背景知道诺贝尔奖是根据_________(国)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7)《“飞天”凌空》选自1982年11月25日《__________________》,原题为《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报道的是中国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11月24日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___________________上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比赛冠军的情况。
(8)《一着惊海天》是一篇___________。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使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修辞。
(9)鲁迅原名___________,《藤野先生》是他的一篇___________散文,选自《_______________》,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________》。
(10)《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___________和社会活动。回忆录要求写___________,语言___________。
(11)艾芙居里,________(国籍)人,她的母亲是___________。她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发表了著名的人物传记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____________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___________。传记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作者也可以发挥想象,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12)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三峡》选自《_________________》一书,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13)《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___________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与朱元思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
A.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的肖像描写及他温和的性格、儒雅的风度
B.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的肖像描写及他温和的性格、儒雅的风度
C.王树增 长征 周恩来的肖像描写及他温和的性格、儒雅的风度
D.王树增 长征 毛泽东的肖像描写及他温和的性格、儒雅的风度
九、按要求回答问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饱含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的绵长人文精神。“祭如在”,在这个日子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以庄敬的态度缅怀先人,复活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古老文化基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回望过去,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那些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那些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那些在和平年代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他们那种堪称家国精魂和民族坐标的“英雄气”,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荣光。
1.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你知道清明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还有什么习俗吗?
写出一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在疫情影响下,这个遥寄哀思、悼亡怀人的日子,也因此有了一层格外沉重的特殊含义,请你写出一组对偶句,为在抗疫中献出生命的英雄白衣天使的表达情感,寄托哀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年的清明因疫情,号召人们少外出,不聚集,倡议选择“云祭扫”的方式,请你为此拟写一段倡议,字数不超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按要求填空。
…………
参考答案
一、C
【解析】C.有误。“九九、三伏”不属于二十四节气。故选C。
二、D
【解析】A.消息的背景不一定要独立成段,有的时候包含在主体中,有时还可以省略;B.王树增《长征》是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内容上并未虚构;C.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文学性”;故选D。
三、D
【解析】D.“律诗都必须八句,每句都要押韵”错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故选D。
…………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文学常识划重点复习附练习及答案下载: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