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新素养·时空观念】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就需要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其中的“公元前221年”是(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晚期
【新素养·历史解释】2.《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其中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
A.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C.推行残暴的统治
D.建立的秦朝是个短命王朝
【跨学科·艺术与历史】3.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据图所示,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最高统治者为皇帝 ②体现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③中央政权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 ④地方设置郡、县两级机构,实行分封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新素养·史料实证】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朝的相关记载,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是( )
出处 | 记述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资治通鉴.秦纪》 |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自称曰“朕”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秦始皇派人抵御匈奴
C.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 D.秦始皇建立刺史制度
【新情境·文物与历史】5.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
图秦阳陵(调兵)虎符 | 注:此虎符铭文意为右半符存皇帝处,左半符存驻扎阳陵的统兵将领处,调动军队时,由使臣持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
A.是研究秦汉时期军事活动的依据 B.完整再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C.说明地方统兵将领独揽军事大权 D.反映了我国古代战争异常的残酷
【新情境·穿越历史】6.如果生活在都城咸阳,当地人购买生活用品最有可能使用以下哪种货币( )
【新情境·图片与历史】7.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这反映了秦朝( )
A.中央集权的艰巨性 B.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C.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统一车轨的合理性
【新素养·历史解释】8.“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材料描述的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
【新素养·史料实证】9.贾谊的《过秦论》中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下面能从材料中解读出来的是( )
A.长城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 B.秦长城连接了长江和珠江
C.长城是秦朝时开始修建的 D.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新情境·图片与历史】10.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灭六国示意图 B.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C.秦长城四至示意图 D.灵渠示意图
【新素养·新情境】1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措施 | |
政治 | |
文化 | |
经济 | |
交通 | 统一车轨 |
军事 | 北击匈奴,修长城 |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
(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它有什么消极的影响?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1. “六王毕,四海一”“六王失国四海归”。材料体现了秦朝( )
A.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 B.建立中央集权,影响后世
C.统一文字货币,发展生产 D.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2.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由此可见,影响秦统一的因素有( )
A.东方六国实力衰落 B.秦国实力强大 C.人心所向 D.大势所趋
3.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下列关于材料中“大变”认识正确的是( )
A.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C.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 2024年3月22日,甘肃礼县四角坪秦代礼制建筑遗址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建筑群呈典型的中心突出、对称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礼仪性。据此推断,材料中的“礼仪”是指( )
A.皇权至上 B.分封天下 C.以德治国 D.休养生息
5.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6.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7.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皇帝、丞相、郡(守)、地方政府 B.皇帝、丞相、刺史、地方政府
C.太后、宦官、郡(守)、地方诸侯 D.太后、宦官、刺史、地方诸侯
8.在秦汉时期,廷议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由皇帝公布廷议的议题及参与的官员,在集议后由皇帝裁断。如果委托大臣主持,官员需将所议的过程及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皇帝汇报。这一规定( )
A.体现了皇权至上 B.杜绝了决策的失误
C.防止了君主专制 D.保证了程序的公正
9.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集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监察等于一体。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九卿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推动了国家统一 B.规范了基层治理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杜绝了外戚干政
10.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 )
A.因征服越族而制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在灭六国过程中实施
12.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把“西南夷”纳入帝国版图。这一举措( )
A.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期安定
B.违背了人民意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C.意味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自秦朝开始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B.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
C.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郡县制向行省制演变
D.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14.考古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支箭头,最大误差0.23毫米,最小误差0.02毫米,且这些箭头与在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出土的箭头尺寸一样。这可说明秦朝( )
A.军队的战斗力强大 B.国家治理规范严密
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D.统治区域达至江南
15.有学者认为,秦修长城、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使长城以外依存华夏的小部落从分散转为联合,最后成就了由匈奴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据此可知,秦长城的修建( )
A.增强秦朝边疆实力 B.便利秦朝交通网建设
C.促进草原统一进程 D.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
…………
参考答案
1.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一个年代等于10年,年代的前20年为年代早期,年代的后20年为年代晚期,公元前则相反,因此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B项正确;ACD项时间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A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秦朝的建立,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产生指的是夏朝的建立,排除B项;秦朝的暴政是指沉重赋税、繁重徭役等,排除C项;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