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点09: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1日
资源编号 103093

衔接点09: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2025-07-21 七年级上册 0 658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衔接点01:新课预习之《世说新语》二则-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

2025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

衔接点09: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

一、考点阐释

主要考查对文言词汇、句式特点的积累以及文句意思的理解。文言词汇一般考查重点实词在语境中的意思语句,一般考查省略句、祈使句、感叹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或者查体现主旨思想的句子。近年来,单一的文句翻译题逐年减少,即使保留该题型,也会降低直译难度,允许适当意译或融入赏析题和内容理解题进行灵活考查。

二、常见题型

1.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査。

2.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解题方略

我们在理解所要翻译的文句时,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如课内同类型句式的迁移,课内相同词汇注释的联想,结合上下文对大意的理解,文中相似句式的类比等等。对文句的翻译必须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直译,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意义完善。做到信、达、雅。文句翻译中,句式现象值得注意,由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与古代不同,所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

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

翻译方法
保留 保留——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 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 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对应 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 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 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 语的意义
更换 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补充 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 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
调序 调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 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删除 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 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 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

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乙】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與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节选自《王凝之妻谢氏传》)

【注】①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②举厝:亦作“举措”,指言行举动。③肩舆:抬着轿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 ) (2)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4)及遭孙恩之难( )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B.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C.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D.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从不同方面让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请分析【甲】【乙】两文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惭,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③长厚:为人忠厚。④忤:触犯。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5.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元方入门不顾( ) (2)既去,复呼之( )

6.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B.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C.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D.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盗大惭,卒为良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述两文中,陈元方和于令仪都在教育有过错的人,你更欣赏他俩中哪一位的做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乙】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注】①诲:教,传授。②知:同“智”,聪明,智慧。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__________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

(3)诲汝知之乎__________ (4)患不知人也__________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限两处。

知 者 不 惑 仁 者 不 忧 勇 者 不 惧。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上五则文字都包含对“知”的阐述,请根据文意,完成对这个字的探究。

含义 例句 语句带来的启发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1)
知道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智慧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自永乐间久不治,朝廷患之,屡遣使督责无效。后况出郡守治此地。公既至,悉察得民隐,喟然曰:“郡久不治,病在赋重、民贫、吏胥为奸耳。”因焚香自祝,奏减正赋七十二万余石。或说以祸福,不顾,卒得所请。次发奸吏豪民数人,郡遂大治。初,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自后遂无垫没。

性刚明,见事必为,不计成败,然卒皆底于成。朝廷累有褒美宴劳之宠,而以苏人仰之,终不迁其官,公亦为之不倦焉。

(节选自《寓圃杂记》)

【注释】①苏:指苏州。②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③胥:古代的小官。④发:揭发。⑤垫:陷沉,淹没。⑥底:古同“抵”,达到。

13.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患之”中的“患”有“忧虑”“灾祸”“害病”等意,在此处取“忧虑”之意。

B.“因焚香自祝”中的“因”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意思相同。

C.“而以苏人仰之”中的“而”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意思相同。

D.“迁”有“变动,转变”“贬谪”“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等义项,“终不迁其官”中的“迁”应为“升职”之意。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B.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C.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D.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既至,悉察得民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况钟形象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__________________(2)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

(3)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___(4)以为畏狐也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标一处)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19.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不久,一会儿。 相比。 趁、乘。 等到。

2.C

3.(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她(谢道韫)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

4.甲文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乙文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气节——大义凛然。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衔接点09: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103093.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