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点05:新课预习之《诫子书》-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1日
资源编号 103084

衔接点05:新课预习之《诫子书》-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2025-07-21 七年级上册 0 737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衔接点01:新课预习之《世说新语》二则-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

2025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

衔接点05:新课预习之《诫子书》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2.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候,领益州牧。谧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4.知识链接

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二、文本解读

1.划分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文本解读

原文 注释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来培养品德。不能够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自

非宁静无以致远。

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标。学习必须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种;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

将复何及!

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1.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4.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 [广才]增长才干。

9.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1.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句解读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6.从全文来看,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如何来“诫子”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首先提出核心思想:修身养德。开篇以“君子”起,便以一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求其为君子之道。

其次君子要志向远大,志当存高远。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是成学的先决条件。

再次要勤学成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将立志、学习与成才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而且不能好高骛远。

最后要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三、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通“冶”修治,修养。

(二)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指安静,精力集中。 今: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轻浮。 今:危险,不安全。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怠惰散漫。 今:指速度缓慢。

(三)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四)一词多义

1.之 学而时习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 结构助词,的
2.以 修身 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致远 介词,用来
3.志 非淡泊无以明 远大志向
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 名词,学业

(五)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②判断句。 夫学需静也 “……也”表判断
③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应为:”将复及何”

四、主题思想

《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

五、写作特色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

这篇文言文虽只86个字,却道出了诸如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富有人生智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感情真挚。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骈散结合。

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骄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

六、古代修身名言

1.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反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地纯洁,胸怀宽广,小人心中长怀忧惧。

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解释】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解释】君子平时积累才干,等待时机而行动。

5.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淡泊(bó) 险躁(zào) B.致远(zhì) 枯落(kū)

C.淫慢(yíng) 穷庐(lú) D.励精(lì) 治性(zhì)

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

A.遂成枯落:最终 B.淫慢则不能励精:缓慢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非学无以广才:广大

3.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中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理屈词穷 B.穷追猛打 C.穷乡僻壤 D.山穷水尽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国都中的人谈论这件事,并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松地拿起屠刀。

6.下列对《诫子书》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提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是“静”和“俭”。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D.文章最后一句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意与日去,________,多不接世,悲守穷庐,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

参考答案

1 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的注音有误,“淫”应读“yín”。

2 A

【详解】本题考查积累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A.句意为: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遂:最终。

B.句意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慢:懈怠。

C.句意为: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

D.句意为: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广:增长。故选A。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衔接点05:新课预习之《诫子书》-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统编版 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10308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