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
衔接点07:拓展阅读之《聊斋志异》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为贡生。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
二、内容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过去的题材,有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情感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其创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三、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四、作品主题
(一)揭露现实
《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政府笼络人才的科举制度的腐败,作者多有抨击。他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于去恶》)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素秋》《神女》 《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
《聊斋志异》中,有着正统的传统儒释道思想和民间因果报应思想。作善获福、作恶遭殃的思想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有的研究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果报故事主要是融注了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的个人体验,很多故事都是反映人间科举考试的不公,而借鬼神世界宣泄长年不遇的怨愤,实现人世无法实现的仕进愿望。对此,人们并不否认,但是还应看到的是,这些果报故事同样还是民间轮回果报信仰的体现。儒家的临难不苟面、临财不苟取的精神多有体现。《水莽草》一篇塑造了一个反对世俗损人利己、坚持仁爱、勇于斗争的祝生的性格。类似于祝生这样的形象,还有很多。作者创造这样义重如山的人物形象,在当时人欲横流、只讲势力、不讲情义的窳败社会里,用这样一些活生生、富有感染力的正面艺术形象来批判黑暗社会,作者的热情和用心,都是让读者肃然起敬的。《官梦弼》等作品写了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作者写出了笔下中心人物的境遇转折关键,其发迹变泰并不是因为偶然的侥幸,而是在经历人生困苦磨难之后,对社会众生相认识深刻了,将人与财富关系理解深入了,对于侠义人情的价值切实珍重了,因此,人才有掌握财富的福气和品德。财富的得失只是一时的,在此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否具有主宰财富的决心、志向和能力。作者就这样在银子归属尤其是持守的问题上,突出了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二)爱情题材
《聊斋》爱情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他们性情有别,面貌各异。蒲松龄在这些爱情题材作品中或集中笔力描写男女主人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歌颂爱情超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寄托其对情爱关系的思考(这类作品数量较多,且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叙事婉转、文字优美);或借爱情故事以揭露、批判某种社会现象,如男子的始乱终弃、女子的嫉妒泼辣,从而达到道德劝谕的目的;或通过爱情描写来赞扬女子的某种品德、才能,如:识英雄于尘埃、从一而终,甚至是像男子一样经营家产、参加科举考试,等等。这些作品中相恋的双方绝大部分是:男方为人类,女方或为狐精、或为鬼神、或为动植物精灵、或为人类,尤以女主人公为狐妖、花精、鬼魂的作品描写得精彩、动人,且富有浓郁的诗意。
在《聊斋》爱情题材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大多在家庭中。她们为男子生儿育女、持家经营,督促男子勤学进取。有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女扮男装,考取功名,让男子的父母也因自己而“屡受覃恩”(《颜氏》)。相对来说,男子的活动范围比较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较丰富。这些男子中,有书生、塾师、官宦、商贩、小吏、武夫、艺人、农夫、仆人等。蒲松龄尤其偏爱与自己境遇相类的男子,这些人大多是落拓不遇或发迹之前比较潦倒的名士、才子。作者为他们选定的女子无不姿容美丽、心地善良、聪慧机警,其结局也大多是美满的。而“少数作品中的男子一方是农夫、武夫、富商或纨绔子弟,与他们结合的女子则或容貌丑陋,或年齿较高,或者是男女双方情意寡淡,有始无终。”
《聊斋》的爱情篇章中,绝大多数是从男子一方起笔,写男子在不同的机遇下,如何得到美妻、美妾或红颜知己,有的作品甚至是写一男而得双美。而女主角一方,人间女子和由来自异域的狐、鬼、仙、精灵幻化而成的女性,她们在爱情婚姻关系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很少处于主动地位,蒲松龄虽然也赞扬她们对爱情的执着、对爱人的忠贞,但是她们的行动总有些束手束脚,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约束作用在她们身上表现得极其明显。而后一类女子则几乎全是主动出现在男子面前,主动接近男子,乃至“自荐枕席”,许之以身;她们热情奔放、不拘礼法,有的甚至还嘲笑男子的忸怩作态,宣称“春风一度,即别东西,何劳审究?岂将留名字作贞坊耶?”(《荷花三娘子》)。
可见,蒲松龄在人间女子身上给予的更多是同情、鼓励、支持、赞许的感情因素。他同情封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子,鼓励她们奋力争取自由的爱恋和幸福的生活,支持、赞许她们为反抗封建礼教对自己心灵的禁锢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而对于异类女子,由于她们离现实较远,蒲松龄则赋予她们更多行动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使她们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反传统、反礼教的精神。
《聊斋》爱情篇章中的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大都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结合建立在两情相悦、互为知己的前提下,而且是以德、才作为选择爱情对象的标准。那些聪慧、善良、美貌的女主人公的择偶对象多为勤奋好学、人品端正,然而家境贫寒、境遇落魄的士子,这就打破了门当户对、以财取人等传统观念的樊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还刻画了男女之间纯精神的知己之交,他们心有所感却未报之以身,而是默默地生活在对方身边,有的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如《香玉》篇中,绛雪与黄生之间的友谊便是超尘绝俗、真诚平等的。绛雪起初一直拒绝黄生的邀请,后来二者在凭吊共同的朋友香玉时才开始交往,他们的友谊不仅表现在平日的宴饮酬唱上,更表现在患难时的相互关怀救助上。《宦娘》中,女鬼宦娘因喜欢聆听温如春的琴声而爱上了他,却未主动出击,而是暗地里帮助温生娶到了心爱的良工,自己与温生则始终只是以琴声相交。此外,如娇娜与孔雪笠(《娇娜》)、乔女与孟生(《乔女》)等,都是心相许之而“终不及乱”(何守其语),传达出了蒲松龄具有现代意识萌芽的爱情观、友情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于 江
乡民于江,父宿田间,为狼所食。江时年十六,得父遗履,悲恨欲死。夜俟母寝,潜持铁槌去,眠父所,冀报父仇。少间,一狼来,逡巡嗅之,江不动。无何,摇尾扫其额,又渐俯首舐其股,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啮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少间又一狼来,如前状,又毙之。以至中夜杳无至者。忽小睡,梦父曰:“杀二物,足泄我恨,然首杀我者,其鼻白,此都非是。”江醒,坚卧以伺之。既明,无所复得。欲曳狼归,恐惊母,遂投诸枯井而归。至夜复往,亦无至者。如此三四夜。忽一狼来,啮其足,曳之以行。行数步,棘刺肉,石伤肤。江若死者,狼乃置之地上,意将啮腹,江骤起锤之,仆;又连锤之。细视之,真白鼻也。大喜,负之以归,始告母。母泣从去,探眢井,得二狼焉。
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俟母寝 俟:等待 B.冀报父仇 冀:希望
C.既明 既:已经 D.意将啮腹 意:神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江 迄 不 动 既 而 欢 跃 直 前 将 啮 其 领 江 急 以 锤 击 狼 脑 立 毙 起 置 草 中
A.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啮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B.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啮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C.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啮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D.江迄不动/既而欢跃直前/将啮其领/江急以锤/击狼脑/立毙起置草中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于江的乡民,为报父仇,与狼搏斗并杀狼的故事。
B.于江本想把那两只死狼拖回家,因为害怕吓着母亲,就把狼扔到了枯井里。
C.于江共杀死了三匹狼,但只有那只鼻子是白色的狼才是领头杀他父亲的狼。
D.作者称赞于江为杰出的人物,认为他不是有勇气,只是有与众不同的智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子
①青州东香山之前,有周顺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痛不可忍,昼夜嚬①呻。周抚肌进药,至忘寝食。数月不痊,周忧煎无以为计。梦父告曰:“母疾赖汝孝。然此创非人膏涂之不能愈,徒劳焦侧也。”醒而异之。乃起,以利刃割股肉肉脱落觉不甚苦。急以布缠腰际,血亦不注。于是烹肉持膏,敷母患处,痛截然顿止。母喜,问:“何药而灵效如此?”周诡对之。母创寻愈。周每掩护割处,即妻子亦不知也。既痊,有巨痕如掌。妻诘之,始得其情。
②异史氏曰:刲肉为伤生之事,君子不贵。然愚夫妇何知伤生之为不孝②哉?亦行其心之所不自已者而已。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犹在天壤。司风教者③,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④,赖兹刍荛⑤。
(选自《聊斋志异》(卷五),有删改)
[注释]①嚬,通“颦”,皱眉。②伤生之为不孝:《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伤害。③司风教者:主管风俗教化的人,指掌权官吏。④阐幽明微:即阐明幽微;幽微,指含义深远的道理。⑤赖兹刍荛:意谓依赖此篇浅陋之文。
4.解释加点字词。
(1)事母至孝( ) (2)醒而异之( )
(3)母创寻愈( ) (4)妻诘之( )
5.划分句子节奏。
以 利 刃 割 股 肉 肉 脱 落 觉 不 甚 苦
6.句子翻译。
(1)封肉为伤生之事,君子不贵。
(2)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犹在天壤。
7.请结合文章和材料谈谈,蒲松龄和鲁迅分别借关于“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材料:
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二十四孝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选自《聊斋志异·鸽异》)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务尽其种( ) (2)尝求得二白鸽( )
(3)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 ) (4)味亦殊无异处(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按经而求 泉香而酒洌
B.为贵官 天下为公
C.公子唯唯以退 策之不以其道
D.且不敢以常鸽应 年且九十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
(2)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
…………
参考答案
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D.有误。句意:它意图要咬于江的肚子。“意将啮腹”的“意”是指“意图”或“打算”,而不是指“神情”;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于江仍然一动不动。接着狼欢快地跳着直扑上前,要咬于江的脖子。于江马上用铁锤砸狼的头,狼立刻毙命。于江起身把狼放在草中。
重点字词:江:于江。 迄:始终,一直。 既而:不久之后。 直前:径直向前。 将:即将,要。 啮:咬。 其:指于江。 领:脖子。 急:迅速地。 以:用。 锤:铁锤。 击:打击。 狼脑:狼的头部。 立毙:立即毙命。 起:起身。 置:放置。 草中:草丛中,草堆里。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