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暑假衔接预习
衔接点04:拓展阅读之《论语》
一、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作品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三、成书过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思想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五、艺术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选自《论语》)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 pì):谄媚奉承、玩弄手腕。辟,同“僻”,指逢迎谄媚。③善柔:阿谀奉承。④便佞(pián nìng):花言巧语、阿谀逢迎。⑤所亡: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B.益者三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C.何以谓之“文”也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陈太丘与友期行》)
D.敏而好学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2.下列均为选文中的内容,其中属于“益者三友”的一项是( )
A.友便佞 B.友便辟 C.友善柔 D.友多闻
3.孔子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请结合选文相关语句说明。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谁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请用相关原文作答。
二、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默而识②之,学而不厌③,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④,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由,诲汝⑤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注释]①齐:与……看齐。②识:记住。③厌:满足。④古:古代文化。⑤汝:你。
4.解析下列加点词语
(1)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_ (4)好古 好: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本语段节选的《论语》名句,简要概括孔子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 (2)即之也温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④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 nì):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②耦(ǒ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③耰(yō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④怃然:怅然,失意。
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学生
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辍:停止
1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13.下列句子,与“子路行以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贤哉,回也
1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
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选读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③。”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司马牛④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⑤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⑥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解】①敏:行动敏捷。②正:匡正。③也已: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两个语气助词连用,表示强调。④司马牛:孔子的学生。⑤子夏:孔子的学生,名商。⑥敬:态度端庄严肃,做事认真负责。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君子食无求饱( ) (2)居无求安( )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17.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 |择其善者而从之。
B.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亡羊补牢
C.敏于事而慎于言。 |博学而笃志。
D.就有道而正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参考答案
1.A 2.D
3.精神生活更重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指不应该过多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应有一种好学的精神。孔子认为颜回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爱好\动词,爱好;
B.数词,三\虚数,多次;
C.代词,指孔文子\代词,指元方;
D.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故选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