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辽宁专用)
注意事项:
1.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单元。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褴褛(lǚ) 促狭(cù) 筵席(yàn) 如雷惯耳(guàn)
B.拜谒(yè) 愧赧(nǎn) 星宿(xiù) 顿开茅塞(sè)
C.驳船(bó) 簇新(chù) 阎罗(yán) 天纶之乐(lún)
D.舵手 (duò) 熄灭(xī) 恐吓(xià) 骄揉造作 (jiǎo)
2.班级组织了研学活动,下面是小蒙游览故宫后写下的感受,横线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故宫的红墙金瓦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飞檐斗拱的宫殿群______出东方建筑的独特韵律。穿过午门,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游客们______,有的驻足仰望屋脊上的脊兽,有的轻声诵读介绍牌上的历史典故。保和殿内精雕细琢的蟠龙藻井,令我们______——这需要多少匠人的心血才能完成!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禁地,更______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A.勾勒 络绎不绝 叹为观止 见证 B.构建 川流不息 热血沸腾 记载
C.构建 络绎不绝 热血沸腾 见证 D.勾勒 川流不息 叹为观止 记载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2025年春晚众多精彩纷呈的节目中,武术与书法相融合的表演《笔走龙蛇》,以其独特魅力在众多节目中不孚众望、脱颖而出,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爱。②七八十位演员用肢体动作模仿书法笔画,以武作笔,以地为纸,用身体书写出一个个大气磅礴的汉字,订将太极和草书结合,演绎出动静相宜的东方美学。③正是通过武术的阳刚与书法的阴柔相互映衬,使整个节目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艺术边界的对话。④《笔走龙蛇》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A.语段中的加点词语“书法”“模仿”“演绎”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语段中的“独特魅力”“脱颖而出”“相互映衬”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C.语段中第③句是病句,应删除“通过”或“使”。
D.语段中画线句子是递进复句。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博观约取,古今荟萃(2分)
你作为这次活动组织的志愿者,检查同学们上交的材料后,发现不正确的一项( )
A.刘成章,散文家、教育家,他在《灯笼》一文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B.《回延安》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经典常谈》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精研覃思,评说人物(3分)
在这个环节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貌取人——猜猜看”活动,以下三段文字是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的外貌描写,请选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说说这位人物是谁及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形象一】他在英勇就义前毅然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选自《红岩》)
【形象二】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选自《骆驼祥子》)
【形象三】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选自《西游记》)
5.(6分)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
(2)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青青子衿,____________。(《子衿》)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绘了小潭清幽的环境,但他却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久留。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采葛
彼采葛①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②兮,一日不见,如三秋③兮。
彼采艾④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节选自《诗经》)
【注释】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纤维可制成葛布。②萧:蒿草的一种,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③三秋:三季,九个月。④艾:植物名,叶可供药用和针灸用。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蒹葭”“白露”意象反复出现,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创设了一个深秋中萧瑟的意境。
B.【乙】诗三章,每章三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心理活动,很有特色。
C.两首诗均表现出地方民歌的特点,均写出了古代先民婚恋生活等内容。
D.两首诗均通过植物来传情达意、营造意境;【甲】诗含蓄,【乙】诗直露。
(二)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某①闻木在山,马在肆②,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③也。(2)巧匠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④也。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是生于巧匠之园,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假有见知者,千万人亦何足云?
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⑤,若某等得以荐闻,是以冒进其说⑥以累于执事⑦,亦不自量己。
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昔人有鬻⑧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某与其事颇相类是故言之耳某再拜。
(选自《为人求荐书》,有删改)
【注释】①某:指代自己。②肆:集市。③不材与下乘:不成材的树木和最劣等的马。④超逸之足:骏马。⑤贡士:举荐人才。⑥冒进其说:冒昧地进呈此信。⑦执事:对说话的对象的尊称。⑧鬻:卖。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C.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 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D.知伯乐之善相也 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8.翻译下列句子。(5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巧匠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某 与 其 事 颇 相 类 是 故 言 之 耳 某 再 拜
10.【甲】【乙】两文都采用(1)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以(2)____________,【乙】文以栋梁之材和骏马不遇巧匠和伯乐,比喻(3)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4)____________的愤懑。(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8分)
【文本一】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霜降,全年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名句。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无形无色的水汽,先是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白露,继而变成肉体可感的寒露,终于化为叫“霜”的白色结晶体。霜,有肃杀之意,《汉书》说:“霜者,天之所以杀也。”
②每个节气都分三候。霜降节气第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大量捕获猎物,吃不完的放在那里,就像在“祭兽”。豺与狼、狗都是犬科动物。但豺更神秘,传说中也更残忍。豺狼虎豹,个头最小的豺居了首位。“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都是乱世的象征。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这种场景永远不见也罢。第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曹丕的诗歌。与《三国演义》对曹氏父子的描写不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慷慨悲凉、雄健深沉。“诗言志”,从他们的诗歌里,我读到了“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的最后一句歌词。第三侯,“蛰虫咸俯”。蛰伏在土里面的虫子趴下不再进食。“岁寒昆虫蛰,日暮飞鸟还。”不仅仅是人,万物生存都很不易,这种状态要横跨一个冬天,再次唤醒它们,需要来年惊蛰节气的那一声春雷。
③霜是大自然的魔法师。它最成功的作品是二红,红果和红叶。先说红果,就是红彤彤的柿子——红是很多水果成熟的标志,但大概没有什么水果比柿子颜色更红的了。
④与柿子相比,红叶更加是霜降节气的主角。夏日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高,鲜亮的绿色盖过了红色和黄色。随着霜降到来,白天缩短,气温下降,叶绿素大量分解,一些树叶就变红了。不是每种树叶都变红的,我们常见的红叶主要是枫树、槭树、黄栌和乌桕。
【文本二】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成因
①霜与红叶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要从植物叶片中的生物色素说起。植物的叶子里含有许多天然的生物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等。树叶的颜色是这些色素的含量和比例的不同而造成的。含叶绿素较多的树叶是绿色的,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树叶则为橙色、红色或黄色,含叶黄素较多的树叶则为黄色,花青素含量较多的树叶则会呈现红色、紫色或蓝色……几乎所有植物的叶子中都含有叶绿素,它们主要参与光合作用中的光吸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对蓝色光和红色光的吸收能力更强,对绿色光则有很强的反射作用,从而使叶子表面呈现绿色。
③叶绿素的合成过程需要较强的光照和较高的温度。春夏时节,气温高,光照强,水分足,非常有利于叶绿素的大量合成,于是,叶绿素在叶片中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其他色素的数量远远低于叶绿素,因而叶片始终显现绿色。进入深秋季节,随着气温下降与光照变弱,伴随叶片老化,叶绿素合成受阻,加之叶绿素很不稳定,易见光分解,且分解后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所以叶片中的叶绿素逐渐减少,树叶因此褪去绿色;而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则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在叶片中所占比例上升,因而,叶片就显现出这些色素的颜色。另外,秋季低温还有利于花青素的积累,使细胞的酸性增加,导致花青素呈红色。于是,我们看到了黄色、橙色乃至红色的秋叶。
④由此可见,霜和红叶只是一种季节上的巧合,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无霜的地方,枫叶等变色树种的树叶在秋季也会变红。之所以红叶红,最核心的原因是天气变化导致的气温和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29期,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本一指出,每个节气都分三候,霜降节气的三候分别为“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B.文本二画横线部分中“几乎”二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认为,霜和红叶只是一种季节上的巧合,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D.文本一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文本二推理严密,极富科学性。
12.文本二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又是如何一步步得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成因的?请简要分析。(3分)
1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雨中的温情
①晾在防盗窗外的衬衫突然静止,朝天门码头飘来的柴油味变得格外清晰。云层将南山的脊背垒上天际,仿佛要将整座城市压入地底。那日傍晚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珠砸在柏油路上溅起半尺高的水花,街道顷刻化作翻涌的河流。便利店玻璃门内挤满了避雨的人。当积水漫过台阶,攀上脚踝,人群的叹息声与雨声交织成了一片焦灼的乐章。
②忽然,门轴发出喑哑的呻吟。一位佝偻着背的白发老人推开店门,灰布衣襟被雨水浸成深色,枯枝般的手指紧搂着一摞折叠伞。他额角的皱纹里还挂着水珠,却将伞一把把塞进人们手里:“拿着,快回家吧!”有人摸出钱包要付钱,他连连摆手:“伞是去年儿子进货剩下的,放着也是落灰。” 朋友接过伞时,触到老人掌心粗粝的老茧。伞骨“咔嗒”撑开的瞬间,暖意从指尖直抵心口——那伞面上印着褪色的向日葵,在滂沱大雨中倔强地绽放。
③暴雨过后的第二天清晨,街道如同被巨兽撕咬过的残躯。碗口粗的榕树枝干横亘路中,腥臭的淤泥裹挟着碎玻璃铺满人行道。七点未到,一群“红马甲”已踩着胶靴现身街头。退休的陈老师挥舞铁锹铲除断枝,汗珠顺着银发滚落;主妇刘阿姨跪在地上用钢丝球刷洗井盖,指甲缝里嵌满黑泥;读初二的学生小凯拿着竹扫帚在不停地扫着,裤腿溅满泥点却笑得灿烂。“咱们的家,得自己收拾!”渐渐地,穿睡衣的李大爷加入清运垃圾的队伍,奶茶店的刘小妹端来成箱的冰饮。正午时分,阳光刺破云层,照在志愿者马甲上的反光条上熠熠生辉。环卫车驶来时,整条街爆发欢呼——那抹红色不仅洗净了街道,更涤亮了人心。
④山区小学被暴雨之后的洪水冲毁的消息传来时,初二四班的教室炸开了锅。“我们可以义卖!”班长小复跳上讲台,粉笔字“爱心接力”被她写得力透黑板。那晚,四班的教室亮起了不眠的灯火:女孩们将易拉罐剪成笔筒,指尖被铝片划破也顾不上贴创可贴;男孩们将平时最宝贝的漫画书毫不犹豫地放进了捐赠箱;宣传委员小旋蹲在走廊画海报,颜料沾满校服却浑然不觉。义卖当天,课桌上摆满手编钥匙扣、黏土玩偶和二手文具。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将自己平时存下的零用钱倾入捐款箱。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的脸上:“老师,我捐的钱够买一本新语文书吗?”班主任别过脸去,镜片蒙上白雾。箱底渐渐铺满零钞,恍惚间似有星河在流淌——那是无数微光汇聚的璀璨。
⑤苦难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照见本心的明镜。那些弯下腰的、伸出手的、掏出真心的人们,何尝不是在修补世界的同时,将自己破碎的角落细细粘合?就像被暴雨打湿的种子,终将在裂缝中萌发新绿。雨仍会落下,但请相信——每一朵乌云都镶着光的金边,每一次伸手都能触到星辰。
14.文章记叙了“雨中的温情”的三个故事,请参照示例,概括另外两个。 (6分)
示例:老人暴雨中免费发放雨伞,帮助被困行人。
15.第②段中“伞面上印着褪色的向日葵”这一细节有何象征意义? (3分)
16.第③段中,作者为何详细描写志愿者们的具体身份(如退休教师、家庭主妇、初中生)? (3分)
17.结合第④段内容,分析义卖学生的性格特征。(3分)
18.文章结尾提到“雨仍会落下,但请相信——每一朵乌云都镶着光的金边,每一次伸手都能触到星辰”,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 (2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为什么大草原上树很少
马红媛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到盛夏,草原都会成为大家出行游玩的优选地。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何大草原上树这么少?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
②首先,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而且,干旱气候下的草原常常出现干季和湿季的交替,无法给树木提供长期稳定的水分供应。这样的降水条件适合草类植物生长,但不适合树木生长。
③其次,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大量树木在消退,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世界上一些著名高原上几乎都有草原,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基本上都是草地为主。从山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来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依次出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温度下降,针叶林慢慢消退,最终会变成草原带或苔原带,再向上就是苔藓主导的雪原。
④植物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即使是在茂密的灌木丛下,土层的厚度也不超过50厘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树木生长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层,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地下50厘米深度以内,受钙积层影响较小,得以在草原上繁茂生长。
⑤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草类植物通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⑥总而言之,草原上树木稀少是降水、温度、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无论繁密的森林,还是开阔的草原,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美丽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努力去守护。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20.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
21.选文第②③④⑤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有引出说明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②段“这样的降水条件”指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
C.“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这句中“一般”“左右”等词表意含糊,要删去,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D.草原上树木稀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四、写作(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文。
粉笔与黑板的私语,师生问答的共鸣,奏出智慧交响;操场的呐喊、礼堂的掌声、社团的笑语,唱响青春欢歌;鸟鸣、风吟、铃响,谱写校园音符。这些都是校园乐章,丰富了校园生活,充实了校园记忆。
请以“校园乐章”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社区里的一张志愿者招募海报,校园里的一个静静伫立的单杠,公园里的一棵茂盛的大树……它们一直默默关注着身边发生的一切,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小秘密。假如你就是某地的一景或一物,你会有哪些奇妙的经历……
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筵席(yàn)——yán,如雷惯耳——如雷贯耳;
C.簇新(chù)——cù,天纶之乐——天伦之乐;
D.恐吓(xià)——hè,骄揉造作——矫揉造作;
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一空:“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这里说宫殿群“勾勒出东方建筑的独特韵律”,用“勾勒”能形象地表现出宫殿群的形态展现出的韵律感,就像用线条描绘出美好画面一样;“构建”侧重于建立、构造,一般用于构建体系、构建框架等,用在形容宫殿群展现建筑韵律上不合适,所以第一空应选“勾勒”;
二空:“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状态;“川流不息”也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但更侧重于像水流那种不间断的动态感。这里形容游客在汉白玉台阶上的情况,“络绎不绝”更能体现出游客来来往往的状态,所以第二空选“络绎不绝”;
三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保和殿内精雕细琢的蟠龙藻井非常精美,用“叹为观止”来形容我们对其的感受很恰当;“热血沸腾”形容情绪高涨、激动,用在这里不能准确表达对蟠龙藻井精美程度的赞美,所以第三空选“叹为观止”;
———预览已经结束,开通会员后可免费下载高清完整版资料———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