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检测题
一、作者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后改名自清。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作品内容
《经典常谈》分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___________、《周易》、《尚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礼、《春秋》三传、___________、《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1、《〈说文解字〉第一
一、填空题
1.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仓颉造字的传说,___________末期才有。
3.《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一也。”
4.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___________七章,赵高作了___________六章,胡母敬作了___________七章。
5.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_______”和“铸”外,还有“书”和“_______”,因用的材料而异。
二、选择题
1、《说文解字》是( )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A、文学 B、言学 C、史学 D、文字学
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
A.汉 许慎 B.秦 许慎 C.汉 仓颉 D.远古 仓颉
3.《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 )来编排的汉语字典。
A.首 B.节 C.体 D.别
4.《说文解字》全书囊括了( )个部首,收录了( )多个汉字
A.40 8000 B.450 8000 C.540 9000 D.450 9000
5.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下列不属于造字条例的是( )
A.象形 B.事 C.意 D.注
2.《周易》第二
一、填空题
1.讲五行的经典有《___________》,讲八卦的经典有《___________》。
2.八卦相传是___________画的。
3.“易”有三个意思:简易,___________,不易。
4.《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经___________典的第一部。
二、选择题
1.儒家将《周易》分为( )( )两个部分。
A.《易》《经》B.《经》 《传》 C.《书》 《传》 D.《易》 《传》
2.《易经》中象辞有很多言语和( )一书相近。
A.《孟子》B.《尚书》C.《论语》D.《礼记》
3.( )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A.《系辞》 B.《文言》 C.《序卦》 D.《八卦》
4、儒家的《周易》是( )化了的。
A.文学 B.政治 C.民俗 D.哲学
5.《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 )之类。
A.天和母 B.天和父 C.天和地 D.地和母
3.《尚书》第三
一、填空题
1.《尚书》是中国最古的___________的历史。
2.记事比较的是___________的,记言比较的是___________的。
3.《尚书》包括___________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4.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___________》。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
二、选择题
1.《尚书》的主要思想其实就是( ),在上古时期,统治者们只要搬出“上天”和“先祖”来,就能让臣民信服,能够有效地解决纷争。
A.“鬼治主义” B.“礼治” C.“法制” D.“以人为本”
2.伪《古文尚书》是( )末年,魏国的王肃伪作的《古文尚书》,这部书还带着( )的传。
A.汉 鲁恭王 B.三国 孔安国 C.东晋 梅赜 D.西汉 孔安国
3.伪《古文尚书》一直流传到( )初期才被人们识破。
A.晋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4.儒家所传的“五经”中,( )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
A.《周易》 B.《诗经》 C.《春秋》 D.《尚书》
4.《诗经》第四
一、填空题
1.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___________随口唱,___________随乐器唱。
2.今《诗经》共___________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3.《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托名___________,《小序》约出自___________。
4.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___________》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5.___________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二、选择题
1.《国风》是( )的意思。
A.国官乐 B.国土乐 C.国祭祀之乐 D.国贵族之乐
2.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 )的叫做兴。
A.发端 B.间 C.尾 D.题
3.《诗经》中除了风、雅、颂,还有两篇“南”,分别是( )。
A.《周南》 《召南》 B.《商南》 《召南》
C.《周南》《鲁南》 D.《商南》 《周南》
5.三《礼》 第五
《“三礼”第五》基础练习
一、填空
1、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___________”的大牌位。______代表生命的本源。________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___________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___________。
2、荀子是_________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___________。
3、___________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___________。
4、天子___________,和子孙祭祖先一样。___________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___________,祭___________,都是这个来由。
5、王道不外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王道的一部份,按儒家说是___________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
6、《老子》里攻击礼,说“___________”;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___________ ”;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___________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___________说的。
7、_________ 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乐有___________的功用,所以与_________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___________,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
8、孔子教学生要“___________ ”;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
9、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亡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传都是___________作的。
10、《___________》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___________》可以说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混合物;
11、《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___________。
12、“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___________》。
13、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___________》和四十九篇《___________》。后世所称《___________》,多半专指《___________》说。大戴是___________;小戴是___________,戴德的侄儿。相传他们是这两部书的编辑人。但二戴都是___________的《仪》、《礼》专家。
二、简答:
1、“三礼”指的是那“三礼”?作者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谈谈《礼记》的发展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秋》三传 第六
《“春秋三传”第六》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是古代_________ 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它的专名,便是《_________》了。传说这部《_________》是_________作的,至少是他编的。
2. 但是《_________》里所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在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却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了。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
3.《_________》只是_________ 的旧文,_________不曾掺进手去。
4.《_________》可是一部_________,里面所记的_________,有_________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
5. 书起于_________元年,到_________十四年止,共_________年(西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_________。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_________。《春秋》是我国现存的_________。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_______________ 史。
6. 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最多;后来说“_________”是《_________》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7. 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国语》记楚国申叔时论教太子的科目,有“春秋”一项,说“春秋”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可以戒劝太子的心。
8._________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_________教给平民的人,《_________》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10.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_________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的程序。这都是_________。而_________,也包括在王道里。
11. 《春秋》里记灾,表示_________;记鬼,表示_________,也还是_________________意思。
12. 三传之中,公羊、谷梁两家全以_________为主,左氏却以_________为主。
13. 《左传》这部书,汉代传为鲁国_________ 所作。
14. 《左传》以外,还有一部分国记载的《_________》,汉代也认为_________所作,称为《_________》。后世学者怀疑这一说的很多。
15.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_________》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_________”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16._________作《_________》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17._________作《_________》,论到《_________》,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_________,也是_________。
18. 《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
二、简答:
1.“春秋”三传指哪三传?作者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秋》分两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四书》第七
《四书》基础练习
一、填空
1.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二者又简称《_________》、《_________》,后二者又简称《_________》、《_________》。
3.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__________________,题目都出在“_________”里,而且是_________的“四书”里。
4.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都在《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_____》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_________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_________”。
5.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_________兄弟。他们说:“《_________》是_________的遗书,是初学者_________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_________的程序。
6.他们是很推尊《_________》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_________ ,‘庸’,是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_________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7.“六艺”指_________ 。大学里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_________。
8.《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__________________”,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
9.至于《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10.但朱子认为,有了《_________》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_________》、《_________》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旨趣,也便能领会《_________》里的心法。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11.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_________》、《_________》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2.照近人的研究,《_________》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_________相同的地方,大概是_________ 的著作。
13.《_________》是孔子弟子们记的。《_________》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儒家称孟子为“_________”,次于孔子。
14.《_________》传授心法,正是_________的根本。将它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而成“_________”,朱子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15.九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礼》,《春秋》三传。
16.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战国策》第八
《战国策》基础练习
一、填空
1.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晋国让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家分了。这些,_________只得承认了。这是_________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七雄”。
3.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_________。
4.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_________,是_________。
5.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_________,那些_________ 。6.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_________,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_________”,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_________”,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
7.合纵派的代表是_________,连横派的是_________,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
8.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弟子。
9.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__________________,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10.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_________》,是_________代_________编定的。
11.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_________时代,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起为止,共_________年(西元前四〇三——二〇二),也是一部_________。所谓_________,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9.《史记》《汉书》第九
《经典常谈》阅读之《史记》《汉书》基础练习
一、填空
1.说起中国的史书,《_________》、《_________》,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_________》和《_________》是记事的史了,可是《_________》太简短,《_________》虽够铺排的,而跟着《_________》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2.《_________》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_________的时候,首尾_________年。《_________》采用了《_________》的体制,却以_________为断,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只_________年。后来的史书全用《_________》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_________》、《_________》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都是“_________”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喜欢《_________》的多,_________以后喜欢《_________》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_________》、《_________》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4.《_________》,汉_________著。_________字_________,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是太史令_________的儿子。
5.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_________。
6.他出了狱,不久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_________,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九一),全书才得完成,共____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汉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晋间才简称为《_________》,《史记》便成了定名。
7._________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_________保存文献的人;_________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
8.《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_________录,使善恶自见。
9.《史记》体例有五:_________本纪,记__________________,是编年的。_________表,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书,记_________ 。_________世家,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传,类记_________ 。史家称为“_________”,从《史记》起始。
10.《_________》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_________》为第一部书。_________根据他父亲_________的意见,说_________“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_________”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
11.《史记》共_________篇,_________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12.《_________》,汉_________著。_________,字_________,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13.《汉书》的名称从《_________》来,是_________定的。共_________年,作__________________凡百篇,称为《_________》。
14.《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_________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_________》作底本。
15.《史记》当时还用_________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_________,句子也长了。这正是_________的影响。
16.《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汉书》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二。《汉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
17.郑樵称赞《史记》,说是“__________________”。
18.《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__________________”,《汉书》“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
1.“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诸子第十
《经典常谈》阅读之《诸子》基础练习
一、填空
1._________末年,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崩坏,_________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_________,更看见_________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__________________ 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
2.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便是_________,大部份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3.诸子都出于职业的“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_________ ”成了_________的通称。
4.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_________”的“_________”。这些“_________”,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_________”。_________ 便是这样兴起的。
5.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_________。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_________ ”。
6.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_________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_________ 的人。
7.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_________;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风气,是“__________________”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_________家。
8.他自己说,“_________ ”;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_________的文化和制度。_________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9.孔子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__________________。他说_________ ,要有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这所谓_________;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10.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_名_________,邹人;_________名_________,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_________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
11.孟子说人性是_________。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_________”。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_________”,“王政”。和王政相对的是_________。
12.荀子说人性是_________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等恶端。所以善是_________的。
13.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_________,他却注重_________。
14.墨家的创始者_________,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_________的意思,大概是个诨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_________”;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_________的专家。
15.《_________》里只讲守的_________ ,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_________。
16.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_________家。道家出于_________。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_________”,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17.后来有个_________,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_________”的学说。他主张“__________________”。所谓“_________”,便是_________。杨朱实在是_________家的先锋。
18._________相传姓_________名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________名_________,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_________,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_________”。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
19.“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__________________了。自然就是“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_________”,“德”是“得”的意思。所以_________都是自然的。这是_________的根本思想,也是_________的根本思想。_________两派,汉代总称为_________家。
20._________,赵人。他这一派不重_________而重_________,他说概念有_________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_________两者是分离的。这种纯理论,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_________。
21.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_________;他们都_________。孔子托于_________,墨子托于_________,孟子托于_________,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
22.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_________”,法术之士是以_________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_________。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__________________、禁_________、重_________。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
23.他们中间有重 _________、重_________、重_________三派,而_________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_________。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__________________三者都是“_________”,缺一不可。
24.势的表现是_________,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术是_________ 的技巧。法是_________ ,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_________。
25.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_________。只有法家的学说,从_________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26.古代贵族养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家,也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_________;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_________。汉代所称的_________便出于_________。
27.战国末期,秦相_________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_________》。它是_________完整的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_________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_________》,也以_________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_________。
二、简答:
1. “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他们各家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是如何成为君主认可的“正统”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作者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
二、作品内容
《经典常谈》一书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