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知识点全面整理
【名著导读】
一、情节梗概
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夫人贾氏病逝了,京城的岳母带信来要接外孙女黛玉去抚养,林如海便请黛玉的老师贾雨村送她进京。
贾家是开国勋臣宁国公、荣国公之后,声势显赫。黛玉的外祖母就是荣国府的老夫人贾母。黛玉进了荣国府后,除了会见了外祖母,还会见了舅母、表嫂及表姐妹们,后来又见着了比她大一岁的表兄贾宝玉,两人见面,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宝玉出生时口里就含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因此取名“宝玉”,父母给玉配上项链,经常挂在宝玉脖子上。
贾雨村是进士出身,因贪财被罢,这次多亏宝玉父亲贾政的帮忙,得以重新起用,被派到金陵应天府当知府。一上任,就受理了一个打死人的命案,凶手薛蟠早已逃至京城,逍遥法外。贾雨村本要缉拿凶手,但听说薛蟠是贾政夫人的亲外甥,便胡乱了结,向贾政报了个平安。薛蟠带着抢来的女孩和母亲、妹妹一起住在贾府里。薛蟠的妹妹薛宝钗比宝玉年龄稍大,十分美丽聪慧,并且善于为人处世,很得大家欢心。
宝玉的姐姐贾元春十几岁就入宫当才女,后来被选为贵妃,家里为了她回家省亲,修盖了“大观园”。元春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园中。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是“蘅芜苑”。
宝玉的妹妹探春把大家邀约在一起,创建了“海棠诗社”,贾母的内侄孙女史湘云首先做东,邀请家中的长辈和诗社成员赏菊吃螃蟹,然后作菊花诗。黛玉作得最好,得到公认。黛玉的别号是“潇湘妃子”。
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娘家,也是有钱有势的大家,当年一个也姓王的小官,依附她家,认了同宗,如今这家人早已败落,靠种田为生,终年衣食不周,他家老岳母刘姥姥当年认识王夫人,便到贾家来找办法,费了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凤姐。凤姐也是王家人,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嫁给宝玉的堂兄贾琏为妻,能言善语,聪明机灵,却又贪婪狠毒。凤姐抹不开脸面,送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非常感激,到了秋天,把家里最好的瓜果蔬菜积存起来给贾府送去。贾母听说,就叫人把刘姥姥带去说话解闷,刘姥姥年纪已大,见多识广,胡编乱造了许多故事,逗得贾母高兴了,就带她去大观园游览。在刘姥姥眼里,大观园比图上的仙境还美,大观园中的人,包括丫头们,个个都比仙女还漂亮,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宝玉的哥哥贾珠早死,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宝玉却天生不爱读书,一提功名利禄就异常反感,贾政恨铁不成钢,有时候寒心了,不要命地将他往死里打,可宝玉总是不改,宝钗、湘云等劝他,他也听不进去,只有黛玉了解他,从来不说这些,因此他深敬黛玉。两人心心相印,由于世俗环境的阻隔,不能互相倾诉,因此心中苦闷。
宝玉的丫头袭人处事稳重,恪尽职守,很得王夫人的赏识,因此被提拔为宝玉的备用小妾。宝玉的另一个丫头晴雯长得像黛玉,比袭人漂亮,而且特别心灵手巧,性格直爽,因为看不惯袭人巴结讨好的样子,有时候也说些讽刺话,袭人也在王夫人面前说了她不少坏话。
黛玉的丫头紫鹃知道黛玉心中只有宝玉,但黛玉心高气傲,又没有父母家人替她撑腰说话,紫鹃深为黛玉的将来担忧,有一次就试探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了。宝玉听了,如同五雷轰顶,顿时失去知觉,醒来以后向贾母哭闹也要跟着去苏州。贾母对他又是安慰,又是骂丫头,命令紫鹃服侍了宝玉好几天,宝玉的病才好。但是,贾母等人认为,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只不过是孩子间的情谊,并不当真;最主要的,黛玉不是她们心目中宝玉的理想配偶。
宝玉的伯母邢夫人和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有些不和。有一天,傻大姐在大观园内拾到一只绣有裸体人的荷包,被邢夫人拿到王夫人面前,王夫人又气又愧,命令凤姐抄检大观园,结果晴雯和许多丫鬟被撵出荣国府,当时晴雯正生着病,回到家后就死了。
贾府的人骄奢淫逸,安享荣华富贵的多,出谋划策的少,渐渐府中财政困难,探春、宝钗等人想出了些缩减开支、节约生财的办法,但只是杯水车薪。
抄检大观园以后,宝钗搬出大观园回家去住了,不久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薛蟠娶进了“河东狮子”夏金桂,大观园一派凋零,出现了没落的景象。
宝玉的“宝玉”突然不见了,园里园外寻了个遍也没找着,贾母、王夫人着急,派人到外面贴寻物启事,有些人为得赏钱,就做了个假的来哄骗,宝玉渐渐地痴呆疯癫起来。接着元春病故,王夫人做大官的弟弟在进京途中也突然生病去世,薛蟠因再次打死了人被捕入狱,好几家亲戚接二连三获罪抄家。不久,贾政因外任离京要去好几年,贾母为了冲喜讨个吉利,决定做主给宝玉娶亲。
宝玉的未婚妻是宝钗,这是不久前才由两家大人决定的。袭人深知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就向王夫人等提出,于是凤姐就想出了个“掉包计”,对宝玉说父亲已做主要为他完婚娶黛玉了。这对宝玉来说是天上人间第一喜事,果然他听了以后神志清醒了许多,迫不及待地等着迎娶黛玉进门。
尽管严密封锁消息,宝玉将娶宝钗的事还是被黛玉知道了。黛玉当时就精神恍惚,被紫鹃扶回潇湘馆,进了院门就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将昔日所有诗稿及宝玉赠送的旧手帕,全部丢入火中。黛玉奄奄一息,而贾家在忙碌宝玉的喜事,除了李纨和探春,没人来看望她。第三天,正是宝玉娶亲的那个时辰,黛玉略微清醒,随便交代紫鹃几句,突然直着脖子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就香消玉殒了。
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更加糊涂了,哭闹着要去找黛玉,对袭人说:“你们把我抬去和林妹妹在一起就行了,反正我是要死的,林妹妹也是要死的……”宝钗见他闹得不像话,便严肃地告诉他林妹妹已经死了,宝玉听了,昏死过去,醒来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
之后不久,贾珍、贾赦因为罪孽深重,被削职抄家,充军边疆;凤姐、贾琏放高利贷,又有其他罪恶,也被抄家。皇帝后来怜悯贾氏祖先的功劳,让贾政继承了世袭爵位,可家道败落已不可避免。不久,贾母、凤姐相继去世,鸳鸯也上吊死了。宝钗对宝玉苦口婆心,终日以忠孝仁义等大道理劝说他,宝玉暂时收敛了胡思乱想,埋头读书。第二年,他便带着侄儿贾兰参加科举考试。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也中了。但在出榜的那一天,宝玉却和贾兰走失了,再也没回过家。年底,贾政在常州看见宝玉,一身和尚打扮,向贾政行了个告别之礼,便与一僧一道消失在茫茫大雪中了。
二、作品分析
贾宝玉把他的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在那个时代却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自己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贾政要他刻苦攻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宦,认为这只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有人劝他谈些“仕途经济”的话,他便大觉逆耳,斥为“混账话”。他懒于和士大夫交谈,并痛骂那些以“文死谏”“武死战”来沽名钓誉的人物,却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结成了倾心之交。对贵族家庭中的种种热闹繁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姐姐元春被封为贵妃,“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只有宝玉置若罔闻。当贾珍请客唱戏的时候,他只略坐一坐,便逃开了。他和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玉在这个封建贵族家庭里,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只有从来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林黛玉才是他唯一的知己。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了爱情。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向往自由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就愈尖锐。在小说中,代表封建势力的贾政想置宝玉于死地,“以绝将来之患”。宝玉遭了一顿毒打之后,非但没有屈服,反而使叛逆性格更为坚定,他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也发展到了一个“心灵默契”的新阶段。但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孤立无援,终于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剧,这不仅是爱情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林黛玉因母亲早丧,寄居贾府。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中,只有终日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她伴随爱情而产生的痛苦和忧郁。在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中,由于封建势利的压力,宝钗、湘云的中途插入和她自己受了封建意识的束缚(如她要求宝玉向她吐露爱情,但一旦宝玉真的向她倾诉衷情,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说这是“胡说”,是“欺负”了她)等等,就使她经常陷入苦恼的重围。埋香冢,泣残红,唱出哀怨的《葬花词》以及常常在潇湘馆迎风洒泪等,都是这种心情的抒发。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共同不幸,同时也表现了贵族小姐自身的软弱。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达到心灵默契以后,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大,黛玉的痛苦也越来越深。但她始终保持着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态度,对宝玉的爱情也至死不变。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薛宝钗是和林黛玉相对立的一个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为待选入宫而进京。她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深,表面“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实际上有“青云”之志。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在人事关系复杂、彼此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她常以“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与周围人物相处融洽。为了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她使出了各种手段。当贵妃从宫里送来灯谜时,她心里明明觉得“并无甚新奇”,却“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当贾母给她做生日时,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就按照贾母的爱好回答。金钏儿分明为王夫人逼死,连王夫人都有点“心里不安”,但她却说“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这分明是说假话,表现多么冷酷无情!为取得人们的好感,她有时更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如帮助探春理家时,就用“小惠全大体”的办法,骗取了奴仆们的赞赏。这位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贵族小姐,她对宝玉并非没有感情,但对他的“痴”“狂”深为不满,说他是“无事忙”“富贵闲人”。她一有机会,就要劝他学些应酬事务,讲些仕途经济,便于日后博取功名富贵。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宝玉越发反感,说她“好好一个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终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并没有得到幸福,最后宝玉出家,她自己也做了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薛宝钗这个形象不仅鲜明地反衬出宝、黛的叛逆性格和他们真挚爱情的可贵,而且也具体、深刻地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贾府封建家长们从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出发,要求宝玉将来能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因此他们在考虑宝玉的配偶时,必须服从于这个总的目的。出身于皇商之家,受封建闺范教育很深,而又聪明、能干的薛宝钗,当然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人选。他们考虑到: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不仅可以使薛、王两家的关系更密切,而且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之下,逐渐改掉这种“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企盼的“科举仕宦”“荣宗耀祖”的道路。而薛、王两大家族,从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也竭力想使宝钗能和宝玉相结合,以便进一步取得贾府的帮助和支持。宝玉和宝钗的结合正体现了贾、王、薛这三个封建大家庭的共同利益。这里我们看到,婚姻已经不单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家族和阶级的命运。宝钗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势力作后盾,这就决定了宝、黛之间的恋爱只能以悲剧结束。
王熙凤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王家和贾家是世代姻亲,王熙凤的叔叔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都检点,是当时在朝统领军权、声势煊赫的人物。王熙凤到了贾府,又成了贾母最宠爱的孙媳妇,她凭借优越条件和聪明才干,掌握了这个贵族大家庭的权柄。她是除了金钱与权势之外,什么也不相信的人。为了追求金钱、权势,她可以肆无忌惮地干出各种坏事,连统治阶级所竭力宣扬的阴曹地府的威力,也不加理睬。虚伪的伦理道德,已无法掩盖她罪恶的本质。“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以及设计陷害尤二姐等一系列罪行,充分表现了她那恶毒、贪婪、阴险的性格。作者把这个“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形象,描写得这样生动出色,艺术地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的性格特征。
在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底层,生活着一群被奴役、被压迫的丫鬟。这些奴婢,有的世代都是贾府的奴隶,有的是穷困不堪的劳动人民卖掉的儿女,她们一进贾府,就毫无人身自由。在这些丫鬟中间,除了个别人物如袭人之流甘心充当奴才之外,她们多半善良、纯洁,有的还敢于反抗。小说的作者以同情、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些被压迫的女孩子们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性格。
晴雯是这些丫鬟中一个最光辉的形象。在她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地位卑贱的妇女们的优秀品质。晴雯出身低贱,十岁就被卖给赖大,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作一件小玩意孝敬了贾母。晴雯性格倔强、敢怒敢骂,她不想奉承谁,也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讽刺“往高枝上爬”的小红,鄙视向王夫人叩头谢恩的秋纹,对袭人的奴才行为更一再予以无情的揭露。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抄检大观园时,袭人、麝月之流,在气势汹汹的封建势力面前,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晴雯则不然,她“挽着头发闯进来,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充分表现出她对他们的蔑视,而且她还当场痛骂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少女,除了突出她敢于嬉笑怒骂敢于反抗的性格外,在“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等章节中,作者又突出表现了她的真率、热情和勇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整个形象闪耀着诗意的光辉!晴雯这种精神品质,在封建贵族叛逆者宝玉的心里,引起了高度的共鸣。她的悲惨结局,预示了宝、黛爱情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在展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揭露了贾、王、史、薛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三、阅读建议
要整体把握《红楼梦》,要先做到两点:熟读前五回,记住人物关系表。其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第一回是楔子。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同时通过甄士隐一家由盛转衰的经历,暗示贾家的结局。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交代小说人物。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讲述,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使读者未读全书,心中已隐隐有座贾府在。
【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介绍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同时让重点人物亮相。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第五回是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别的小说就怕读者早知道结局,《红楼梦》却故意先说出结局,但却让读者更加着迷。
《红楼梦》到底写了多少人物?至今尚无定论。清人姜祺统计有448人,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统计721人,近年徐恭时统计为945人。
读者首先应将贾府的人物关系理清。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