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明确虚词用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点拨及训练(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6日
资源编号 98636

专题03 明确虚词用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点拨及训练(全国通用)

2025-04-06 中考 0 60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0.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点拨及训练

专题03 明确虚词用法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2.(选择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是(     )。

3.(选择题)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

4.(选择题)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

二、答题方法。

1.在日常课内学习及课外阅读中,要认真学习总结并牢牢掌握14个常见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2.在做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联系所考查虚词的上下文,揣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如果有不能确定的现象,可以联系课内,看有没有和所考查虚词用法相同或类似的句子,进行课内外迁移思考。

4.有时应特别注意,有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不固定。有些词一般作虚词用,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作实词用,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答题举例。

1.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2.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13分)

孔子献计救火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自将众趋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注释】①南:向南。②将:将领。③趋:同“促”,督促。④逐:追逐。⑤仲尼:即孔子。⑥苦:辛苦。⑦比降北:等同降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不及以赏救火者  ___________  (2)请徒行罚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而”与“而火不救”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 南面而望之(《纪昌学射》)

C.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 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夫逐兽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不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哀公两次说“善”,请分别说说“善”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20分)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选自《孟子》)

【注释】①慎子:善用兵者,名滑厘。②南阳:古地名。③勃然:突然。④待:抵御。⑤典籍:重要文册。⑥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⑦俭:少。⑧太公:指姜子牙,周朝开国元勋。⑨当道:合于正道。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慎子勃然不悦曰 _____________ (2)在所益乎        _____________

(3)君子之事君也   _____________ (4)务引其君以当道  _____________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教民而用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 不容于尧舜之世           往送之门

C. 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蝉则千转不穷

D. 子以为有王者作           以天下之所顺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周 公 之 封 于 鲁 为 方 百 里 也 地 非 不 足 而 俭 于 百 里。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孟子列举“周公”“太公”所占封地,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上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

土地

天子         →  (1)____________→目的:     抵御诸侯

土地

诸侯         →   方圆百里       →目的:(2)____________      引导君主(4)____________

封地

周公、太公   →   (3)____________→目的:   与鲁国对比

三、真题演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

边患之忧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选自《盐铁论》,有删改)

【注释】①大夫:指西汉时期大臣桑弘羊。②中:正。指正主。③流溺:受水淹,比喻处于困境。④毕议:大家都来出谋划策。⑤册:同“策”,计策,计谋。⑥酒榷(què):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查阅词典,“非惠君也”中的“惠”通“慧”,意思是聪明。

B. “衣食饥寒者”与《<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中的“食”都可以理解为饭,食物。

C. 根据文中语境分析,“慈父之道也”中的“道”是道义的意思。

D. “给战士”中的“给”联系成语“自给自足”,可理解为供给,供应。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均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 国家有难而不忧          濯清涟而不妖

B. 今子弟远劳于外          困于心

C. 人主为之夙夜不宁        往送之门

D. 以赡边                  俭以养德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2分)

天 下 不 平 庶 国 不 宁 明 王 之 忧 也。

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战国某思想家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该主张与本文谈论的观点有什么共通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1)赶得上。(2)实施。

2. C

3.(1)驱赶野兽任务轻松却不会受到责罚,救火不但辛苦危险,又没有奖赏,所以没有人愿意救火。(2)凡是不参与救火者,比照降敌之罪处理;只驱赶野兽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处理。

4.前一个“善”:对孔子分析众人不救火原因的评价;后一个“善”:对孔子提出的让众人救火的方案的评价。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0.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03 明确虚词用法-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点拨及训练(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863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