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知识点(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7日
资源编号 95327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知识点(统编版)

2025-02-17 九年级下册 0 62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汇总(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统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单元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调整统治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复苏。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阶段特征

1.美苏冷战: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先后建立,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资本主义国家:(1)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2)西欧各国加强联系与合作,组建了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3)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为了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各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4.亚非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崩溃。

三、单元目标

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影响;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2、了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3、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

4、了解万隆会议的内容和影响;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了解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过程。

16  冷战

1、冷战

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背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表现形式:政治对抗、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对立、局部热战等;

(3)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2、冷战概况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 的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控制,是美国实施冷战的又一重要步骤。

(4)“柏林危机”: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5)1949年,美、应、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7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

(1)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组建欧洲共同体(作用: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93年,组成欧洲联盟(作用: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成立作用:欧盟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欧盟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地位(性质):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4、二战后日本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持;②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表现:①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②日本如何谋求成为政治大国: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5、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1)开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1)积极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8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经互会成立

(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中苏建交

(1)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国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内容:①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2)内容和影响:①经济方面: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影响:直到1988年,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

②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6、东欧剧变

(1)原因: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②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多元化的影响。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知识点(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95327.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