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单元内容: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世纪中期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和日本明治维新。
二、阶段特征: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三、单元目标:
1.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2.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通过了解美国内战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4.通过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3)范围: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结果:拉丁美洲获得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6)胜利原因: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正义性;②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的正确领导;③拉丁美洲各国群众互相支持。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时间:1857——1859年;
(2)斗争对象:英国;
(3)主要原因:①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起义参与者: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6)性质:民族解放战争;
(7)影响:①对印度: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②对英国: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③对亚洲: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总结】
两条主线 |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
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 |
四大事件 |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明治维新。 |
六大人物 | 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林肯、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
【易错提醒】
1、拉丁美洲的国家并非全部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当时的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2、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洲独立运动反抗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巴西摆脱的是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
4.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期间中国正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主要是封建王公;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1853——1856年,俄国在克里木半岛战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使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实质是对农奴的变相掠夺)。
(4)影响:①积极: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易混易错】
1.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俄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沙皇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放农奴或者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1.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的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2.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政体,但专制独裁开始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息,其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
第3课 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
(1)背景: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南北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
(2)时间:1861——1865年;
(3)爆发的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4)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南北方矛盾激化;
(5)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6)开始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7)转折点: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8)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
结果——1865年,以北方胜利而告终,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
(9)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0)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易混易错】
1、依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获得人身自由的只是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不是所有州的黑人奴隶。
2、俄国1861年改革前存在的农奴制与美国内战前存在的奴隶制不是一种制度。农奴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奴隶,是介于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农奴和奴隶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3.美国独立战争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内战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奴隶制。
4.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北方战胜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
5.《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的是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制,而不是美国所有州的奴隶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1、19世纪日本的统治危机
(1)内忧:19世纪中期,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外患:1853—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2、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②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③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最深远)。
(2)影响: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相同:改革后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局限性相同: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