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备考专项训练
专题13课外阅读(三)
备考策略
一、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的方法。
1.关注场景描写中的“点”和“面”。“点”指最能表现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指一个场景的全貌,包括环境、气氛等。如《慈母情深》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是“面”的描写,而“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渲染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的艰辛。
2.注意分析场景的转换。如《父爱之舟》中,由作者与父亲曾同住客栈到作者和父亲曾同逛庙会,场景的转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3.关注场景中的环境、气氛等。如《慈母情深》中“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环境的糟糕,衬托出母亲的辛苦与伟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展开视线,不集中于场景中的某一点。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在关注巴迪的父母发生争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巴迪的情况,如“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冲出饭厅……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二、品味细节描写的方法。
1.品味典型的动作描写。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弯曲了背”“头俯在缝纫机板上”“手脚并用”不仅写出了母亲工作时的状态,还表现出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与劳累;而几个“立刻”则表明了母亲把时间抓得很紧,一刻也不愿耽误。
2.品味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母亲的语言“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侧面写出了“我”的家庭条件很差,也体现出母亲的无私与伟大,不管生活多艰辛,不管别人的母亲怎样,母亲都愿意为“我”毫无怨言地付出。
3.品味人物的外貌描写。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写母亲瘦弱、疲惫的形象,更突出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四、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感情的方法。
1.结合给出的注释。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夏日绝句》这首诗,注释中给出了“不肯过江东”的典故: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有人劝他东渡长江,再作打算。但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刎而死。本诗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精神和气节的赞叹和追思,也表达了对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痛恨。
2.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如《少年中国说》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瓜分,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一盘散沙”;梁启超为了反驳这种不堪言论,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心理,激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地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改变现实、建立富强进步国家的强烈愿望。
五、通过了解作者体会感情的方法。
1.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感情。如《己亥杂诗》一诗的作者龚自珍一直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但由于屡屡揭露时弊,遭到朝中权贵的排挤和打压。他迫切期望有一场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当时死气沉沉的局面,振兴国家。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己亥杂诗》要表达的感情了。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感情。如学习《示儿》时,如果我们了解到陆游也曾生活在动乱年代,饱尝流离失所之苦,我们就可以明白陆游体谅和同情苦难百姓的原因,更能体会到陆游盼望国家统一的热切愿望。
六、借助补充资料体会感情的方法。
1.结合文中描述的相关事件。方法魔卡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提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的痛惜之情。
2.结合同时期、同作者或同主题的作品。如结合《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提供的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我们可以感受到两者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都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3.结合原文。如《少年中国说(节选)》节选了原文的一部分,写了中国少年责任重大,少年中国前途无量。原文热情歌颂了少年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批评了消极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鼓励人们要发愤图强,创建出光辉的未来中国,表现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阅读原文,有助于体会节选部分的情感。
七、梳理信息的方法。
1.抓题目。很多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看到题目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是说古人关于读书的看法的,《忆读书》是回忆自己怎样读书的。
2.找中心句。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比如《古人谈读书》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中心句在开头,是对读书方法的概括,抓住这样的句子,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提取出来了。
3.了解写作顺序。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更好地梳理信息。如《我的“长生果”》中“我最早的读物是”“后来”“渐渐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知道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就能很轻松地梳理出文章写的是作者不同时期所读的书不同,并且从读书、作文中悟出了一些道理。
4.问题引导。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先看看文章前后的问题,有没有提示文章信息的。如《忆读书》课后第一题“……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的“长生果”》课前的问题“……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能提取信息,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八、把握内容要点的方法。
1.概括段意法。阅读时注意概括段意,然后把段意整合,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住内容要点。
2.抓关键词句法。有时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就是一段或者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些词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
3.取主舍次法。如果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过多,我们就需要取主舍次来把握内容要点。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分一些蚊子进来
①那年夏天很热,蚊虫猖(chāng)獗(jué)。从遥远的外地赶回家的第一晚。我在父母的卧室里铺了一张凉席,打算像小时候一样,听着父亲的鼾声入梦。
②在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中,我们聊到深夜。后来,母亲说:“睡吧,剩下的话明天再说。”便用蒲扇驱赶蚊虫,放下了他们床上的蚊帐。我也倒头而睡。心里满是回到家时的自由和舒坦。
③原以为这一觉足可以高枕无忧:我的脚边,点了一盘“斑马”牌儿蚊香;不远处,还有一台早已开始工作的电风扇。不料,半夜还是被蚊子叮得发毛,半梦半醒之间,脸上、身上被叮咬得受不住。
④灯忽然亮了。我迷迷糊糊地看见母亲从床上爬起来,动作很轻地撩开蚊帐,两端的帐钩挂起来,恢复了白天的样子!
⑤正纳闷儿时,听见父亲用疲倦而又有些恼怒的声音问:“你这是干什么?”
⑥“你没听见蚊子正咬着儿子吗?”母亲压低声音,语调里竟有几分兴奋,“咱们把帐子打开,分一些蚊子进来,儿子就可以少受些罪。”
⑦那一刻之后,蚊子仿佛都被母亲“迎”进了帐中,而我的睡意,也一去无踪。“分一些蚊子进来!”反复咀嚼这句话,双目仿佛被强光所刺而发疼。不一会儿,左眼的泪流到右眼,右眼的泪砸在枕头上,我在心里叫着:“妈妈!”
⑧“分一些蚊子进来!”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却满载着够我受用一生的慈母情。不单是蚊子,一位慈爱的母亲随时准备与儿子分担风霜、屈辱、挫折和不幸!世界上,一切债务都可以还清,除了我们欠母亲的情!
1.“我”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觉足可以高枕无忧”?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写在下面横线上。
3.短文中画“___”的语句是对母亲的______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______的心理,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
4.在⑥自然段中最令我感动的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5.短文结尾,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在下面。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爱深深
①“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建自己的乐队。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②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③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等。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做呢?
④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⑤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⑥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着我微笑。
⑦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华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加点的“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
2.当听说爸爸不能给“我”买音箱后,“我”的心情怎样?用“___”画出描写“我”当时心情的句子。
3.“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
4.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了。
5.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写出你的想法。
三、阅读理解。
诉说母亲(节选)
①记不清我妈妈对我说过多少话,但有几句话却会记一辈子。
②“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妈对我这样说。那时候,和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家庭一样,我家六口人散落在四个地方,只有我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幸好姥爷赶来,这个家才算有了一个大人,我半懂事不懂事的,就开始帮助姥爷持家了。
③当时,家里的一切对外联络都由我担当。写信给天各一方的爸爸、妈妈、姐姐,寄信、寄邮包、发挂号信都是那时学会的。记得姐姐那时信里常写着:给我寄点补丁来吧。我每每对着这样的信发愁,我拿什么寄给她呢?弟弟的裤子还没有补丁呢!那时布票多珍贵啊!布票、棉花票、线票、粮票、 油票、肉票、豆腐票、糖票……都小心地放进抽屉里。我熟知那种种票证的用法,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精打细算。
④妈妈偶尔回家看到我给弟弟补的裤子上补丁摞补丁,她说:“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其实,当我还是小女孩时,我就已经跟妈妈学了。妈妈曾拿来两块布,剪上三角口子,绷上方补丁、圆补丁、大扣子、小扣子,让我和姐姐学着做针线活儿,像完成作业一样让她检查。那时我没想到玩一样学的本事,到过苦日子时用上了。
⑤后来我想,假如当时妈妈说:“可怜的孩子!”我也许会哭,为自己,为弟弟;而妈妈说:“得去学吃苦。”我就不以为苦是苦了,而是受了一种鼓励,去学我该学的,甚至以苦为乐。于是,我补衣服的针脚越发细密了,还学会了做棉衣棉裤、缝手套、纳鞋底、绣花。我很有兴致地在书包上绣上红字:为人民服务。还在枕头上绣上菊花,叫作:战地黄花分外香。
⑥苦日子把“物尽其用”四个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行为里。衣服褪色了,染一染;短了,接一接;实在太破不能穿了,也不能扔,用来扎拖布。直到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式拖布,但我仍喜欢自己扎拖布,扎好了,抖落抖落那整齐的旧布条,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一种成就感。
⑦妈妈的话让我学会吃苦,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让我受用一生。
(选文有删改)
1.“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对母亲说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表现出母亲的坚强,表明她首先能在艰苦的生活中乐观无畏。
B.这句话是母亲告诉儿女要学会吃苦,学会享福。
C.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女最好的教育,事实也证明让儿女受用终身。
D.这句话教会了作者如何去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与磨难,成了她战胜各种困
难的法宝,使她能够在平凡小事中不断获得满足。
2.填空。
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__的场景,作者描写母亲的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表现了母亲的____________。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3.品读下面这两句话,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熟知那种种票证的用法,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精打细算。
(2)我很有兴致地在书包上绣上红字:为人民服务。还在枕头上绣上菊花,叫作:战地黄花分外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一定有所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参考答案
一、1.因为“我”的脚边,点了一盘“斑马”牌蚊香;不远处,还有一台早已开始工作的电风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父母一个房间就寝,母亲把蚊帐打开,分一些蚊子来咬自己,为的是让儿子少受一些罪,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3.动作 心疼儿子 无私的、伟大的爱
4.母亲对父亲说“分一些蚊子进来” 这样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却满载着母亲无私的、伟大的爱
5.作者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眷念,感激之情。
6.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