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
【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
【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
(1)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2)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4)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
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这一课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它们各自的治理和发展。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分裂时期,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源地。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讲述了西晋如何短暂地统一了中国,但很快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尤其是北方民族的内迁,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这一课介绍了东晋的建立和南朝时期的政治情况,以及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探讨了北朝的政治情况,以及北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交流。北朝时期,多个非汉族政权的建立和统治,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期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介绍了这一时期在科技、艺术、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但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却有显著的发展,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2022年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包括政治分裂和民族交融;学习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人物;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以及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探究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包括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第16课 三国鼎立
速记点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速记点2、赤壁之战
1.背景: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2.时间:208年。
3.交战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5.意义: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速记点3、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形成过程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2)根本原因:三国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素养提升】
1.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①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②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③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2.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进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就为统一全国准备了物质条件。
3.解读三国鼎立
【名师点拨】
1.魏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是三国时期。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而不是官渡之战。
3.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速记点4、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三国后期,曹魏实力增强,263年西晋灭蜀;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速记点5、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背景: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2.概况: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影响:战乱持续十几年,严重削弱西晋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幸存者主要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4.西晋灭亡: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之际,成都出现了一个与西晋并立的成汉割据政权。由于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民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速记点6、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概况: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2.政权: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突出代表: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提倡儒学,等等,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素养提升】
1.西晋衰亡原因?
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靡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民族压迫激化了民族矛盾,少数民族起兵反抗;八王之乱耗尽西晋国力(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数以十万计逃亡江南地区,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解读五胡内迁
【名师点拨】
1.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2.八王之乱的实质是西晋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是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