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市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05日
资源编号 88029

江苏省徐州市市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11-05 九年级上册 0 81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你想到了杭州美丽的西湖,不禁吟诵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名句来赞美西湖。

2.根据语境作答。

国潮与汉风相遇,传统与时尚相融,如今的徐州正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轻松qiè(    )意的旅游体验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演出太精彩了!”9月21日,来自刚果(金)的贾斯汀来到徐州,沉浸式体验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演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现了苏轼与徐州的不解之缘。

贾斯汀和外籍友人们对演出(A)。

“徐州是一部古书,能读到楚韵汉风的厚重文化,期待更多演艺作品。”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说,汉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B)了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建议将地域文化巧妙融入实景演出中,打造出集大成文化体验,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

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传唱着两汉四百年煌煌盛世,也开启了徐州的豪迈与雄健。

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州勇担新的文化发展使命,用实干担当再赋新时代“大风歌”。

开幕式上,徐州提出将赓续传承历史文化根脉,用心擦亮历史文化名片,充分ji(    )取历史文化滋养,在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中创造发展新辉煌。

以“汉”为媒,真诚邀约。期待更多人走进徐州这座古今交融的魅力之城!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è(       )意   ji(       )取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叹为观止 赞不绝口    B.凝聚 凝结

(3)文中横线处所填的四个短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延续汉脉  ②寻根汉源  ③诗意流转  ④光影璀璨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4)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5)下列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写有:“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核舟记》中有“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是苏洵。

C.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水、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中“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的是月亮。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甲】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乙】

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何谓。”东坡笑而遣之。

(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燕子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的词作。

【丙】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3.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轼庐于其上        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B.①雨日夜不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①卒全其城          ②乃谓发端于逻卒

D.①初不知何谓        ②是谓大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对【丙】词“曲港跳鱼,圆荷泻露”作简要赏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出苏轼是一个临危不乱、身先土卒、勤于政事、爱护百姓的人;【丙】词结尾二句提及的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

B.从【乙】文“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可知《燕子楼》唱曲风靡一时,备受世人青睐;【丙】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C.【丙】词即【乙】文中人们传唱的《燕子楼》。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D.【丙】词“古今如梦”三句,由古时的佳人联系到此时的自己,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乐观旷达。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

与古为徒,与古为新——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孙晓云

①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作为当今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上。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

②我们讲求书法作品中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相辅相成,必然要深入理解经典、挖掘经典的文化性。因此,不能只从书法的形式来简单看待经典,还要研究经典生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只临其形象而不得其精神。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把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

③“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这一中国文化智慧的经典表达,已然为人熟知。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的关系问题,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必须探讨的问题。

④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大。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图像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创作书法作品,多是席地而坐,“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墨”。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 任何时代的书法形式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根据美术馆、展览馆的场地高低量身定制作品,已完全与居家悬挂、布置、生活毫不相干了。这就是当代书法应用环境发生的变化,书法的纯艺术功能日益明显。

⑤书法在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在古代社会,书法除日常使用之外,也曾是文人间的雅玩;如今,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走向了纯艺术,展厅形式改变了书法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趋势。

⑥近年来,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书写习惯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远,而线上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当代书家广受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海量的书法数据在录入和重组后,可以生成多重风格交融的AI书法作品。社会在发展变化,书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我们既要不断地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的世界里,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找准古今相接的点,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

⑦我们今天面临着古老的书法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每一个书法家在当代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会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让我们静下心来,调整思维,开动脑筋,经常回到源头,通过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8日)

材料二

①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当运动员入场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用颜体楷书书写的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名字。

②这些结字方正的颜体楷书正是出自西泠印社社员钮利刚之手。

③“这是一种展现文化自信的方式。”近日,钮利刚受访时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开幕式上的代表团名字用浑厚的颜体呈现,展现了泱泱大国的大气,体现了中庸、厚道的“国风”,以独特的中国礼仪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④“笔墨当随时代,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钮利刚如是说。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3年10月1日)   

8.阅读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表达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材料一,根据其内容梳理中国书法形式变化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材料二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放在材料一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杭州亚运会上,中华笔墨无处不在。杭州亚运会火炬取名“薪火”,观察材料三中“薪火”二字,请从书法字形方面对“薪火”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离不开炊烟的人

张玉鸽

①作家草白在《带灯的人》中这样写道:“祖母的一生致力于制造炊烟,即使在年老体衰、摇摇晃晃的暮年,还习惯像先人们那样生火做饭。”我的姥姥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离不开灶台,也离不开炊烟的人。

②在我为数不多的记忆里,姥姥把老屋大整过两次,其他地方不见得比之前美观多少,但灶台切切实实地发生着变化:原先由暗红砖瓦搭建的简陋土灶披上水泥的外衣,像在打满补丁的衣服外罩了一层披风,掩盖掉里面的破败;后来水泥外又被贴了一层锃光瓦亮的白瓷,披风由灰黑变得明亮起来。(A)一进门,白得发光的灶台是最显眼的物件。姥姥每天都会把灶台擦得亮锃锃的,让它保持舒爽。她常说,灶台支撑着一家人的口粮,把灶台伺候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③灶台也确实不辜负姥姥的期望,配合着姥姥,将我的母亲、姨妈和小舅养大。即便在困难时期,姥姥也总能想法子让灶台不闲着。地瓜糊、蒸野菜、玉米饼子……灶台如变魔术般,产出充饥的食物。虽日子清贫,但一家人被这灶台养得健康快乐,安适满足。

④后来,姥姥也靠这一方灶台,将我和几个兄弟姐妹照看好,又目送我们一个个离开她,回到城里生活。

⑤灶台养活了家人,姥姥也把灶台喂养得饱饱的。夏天,麦子熟了,她从田里拾回麦秸,细细摊在小院里,让水分充分地蒸发,晒成灶台最喜欢的干松柴火;秋天,她收集来成堆的花生秧和打掉玉米粒的棒子,为灶台储存好冬天的口粮。

⑥一年四季,到了饭点,姥姥家的烟囱里总是连续地冒出一股又一股炊烟,仿佛灶台在舒坦地抽着旱烟,一日三餐,不曾间断。童年时代,无论我在村子里任何角落和伙伴玩耍,只要往家的方向一瞥,看到烟囱里缓缓吐出灰色的雾,向上边喷涌边消逝着,我就知道,那是姥姥在呼唤我回家。

⑦灶台升起的炊烟离不开姥姥,姥姥更离不开灶台。某个冬天,姥姥曾在城里随我们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她除了念叨家里的小鸡小鸭,就是挂念着灶台。她放不下冷冰冰的灶,也看不得一天不烧火——在她看来,没有炊烟的家是没有人气的。晚上做饭,她常常会嫌城里的锅灶太小,做出来的饭也不如大灶的香。她深深地想念着家里的灶。

⑧之后,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搬来柴火,让冷却的灶台重新热乎起来。待火烧稳,她再踱到门外抬头看着烟雾慢慢升腾,眼里流出踏实满意的光。(B)一锅水烧开,灶膛里依然亮着火红的星,姥姥开始不紧不慢地擦拭着灶台,并轻声埋怨姥爷没有把灶伺候得舒服。旁边的邻居看到炊烟升起,知道是姥姥回来了,接连推门进来。几个人在热乎的土炕上围坐,兴奋地唠着家常。

⑨姥姥一生没有离开过灶台,即便在中风后,她依然拖着半边僵硬的身子,颤巍巍走向灶台,倔强地让炊烟升起。长大后的我觉得土灶味道太大,一直想要给姥姥换掉,可她从未同意过。她常说:“只要我还能动,你们回来,就能吃上咱家灶上的饭。”

⑩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夜色吞噬了书桌台灯浅浅的光亮,房间变得很暗很暗;窗外灯火绵延,车流如往日般喧嚣着。光影斑驳间,我仿佛看到姥姥家烟囱里缓慢升腾的炊烟,细密绵长飘上天空,直到永远消失不见。

 (选自《中国城市报》2023年10月9日)

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姥姥离不开炊烟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姥姥为什么离不开炊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赏析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画线(B)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一句话充满诗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社区举办“最美奶奶(姥姥)”评选活动,拟推荐文中的姥姥参加评选,请你为她写一段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10分)

17.你和小语参加《艾青诗选》封面设计活动,你觉得《艾青诗选》封面的背景图案应该有艾青诗歌中的重要意象——_______与太阳。主色调由淡淡的土黄色与灰蓝色构成,因为艾青的诗歌具有_________的风格。

小语:我觉得,如果重新出版《艾青诗选》,我们可以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也用一个吹号者形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语阅读艾青的诗,列了一个表格,既有读诗方法的总结,还有阅读思考和收获,小语请你一起帮他完善表格。

三、写作(63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阅读(三)中的姥姥是一位离不开炊烟的人,她执着于炊烟与灶台。生活中像姥姥这样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也有很多,请你从生活中选取这样的人,写一写他(她)的故事。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1)直挂云帆济沧海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蜡炬成灰泪始干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5)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沧、畔、蜡炬、幽、繁阴、潋滟”等字词容易写错。第5小题,所写古诗文与西湖有关即可,如: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江苏省徐州市市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88029.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