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21日顺利返回内蒙古着陆场。这次发射( )
A.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B.在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领导下完成
C.打破了当时苏联和美国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D.意味着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2.从图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我国的“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就
B.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正逐步形成
C.我国国防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我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3.下列关于下图中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人物从事原子弹研究工作
B.两人推动“两弹一星”的实现
C.图2人物致力于我国航天事业
D.两人是新时代杰出的代表人物
4.小华同学在学习新中国的国防和科技成就时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香港澳门回归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两弹一星”
D.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下面两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反映的事件共同点是( )
A.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
B.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健康
C.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6.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次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由以上材料可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A.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B.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速了中国军事装备的现代化
7.下图出自《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 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该图所示数据说明( )
A.妇女权益得到多国关注
B.妇女的地位大大提高
C.妇女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
D.男女平等得到实现
8.不论是抗日战争中军民救亡图存的抗战精神,还是中国女排奋勇拼杀的女排精神,抑或是航天人探索太空的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是( )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 D.改革创新
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体系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0.2021年10月1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还有“嫦娥”奔月,“天宫”遨游,“北斗”组网,“祝融”巡火,高铁复兴号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我国取得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防实力增强 B.制造工业进步 C.综合国力提升 D.教育事业发展
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如《红岩》《青春之吹》《东方红》《英雄儿女》等。这些优秀作品问世的背景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高考制度的恢复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2.1964年10月23日,在南非,一个在当地开饭店的中国人按照惯例(在当地乘坐公交车,有一种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白人坐在前排,有色人种坐在后排)往车厢的后面走。可是,这个中国人却被那位白人司机喊住了,司机让他坐在前排并说道:“你们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你坐前排吧。”由以上材料可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A.表明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B.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13.近年来,为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地党委政府结合地域实际,探索推进“互联网+合作社十农卢”模式,助力广大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这反映了计算机网络( )
A.尚未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B.使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C.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使网络销售完全取代市场销售
14.2023年春晚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利用VR三维绘制总台新技术,让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和现代生活中的孩子们奇妙相遇。这一新颖的观看春晚形式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B.航天技术的进步
C.网络技术的发展
D.生物技术的
15.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中国农民曾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以下选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中国成立初,袁隆平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②十年文革期间,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
③新中国提出的“双百方针”,为袁隆平指明了科研方向
④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16.以下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A.社会生活变迁 B.社会观念解放 C.民族文化传承 D.综合国力增强
17.下列数据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中国科技水平提高
B.国企改革的深入
C.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18.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得“一清(水清)二白(指仅仅是大白菜)”。进入八十年代,年夜饭里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海外食品引进国内,菜肴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互联网的发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国梦的实现
19.胡明同学从下图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从古至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B.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C.1968~1992年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D.从1992~2015年人口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20.习近平在2024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新型支柱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文化隔阂的消除
2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说明,互联网( )
A.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
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推动垄断组织的出现
2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消费观念 C.经济发展 D.休闲娱乐
23.下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B.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C.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D.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4.观察下列图片,从图1到图2的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的发展 B.观念的转变 C.习俗的变化 D.人口的减少
25.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农人”,他们利用网购平台,创立了“拼购+产地直发”,打造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品牌,帮助许多农户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在全国已经迅速普及
B.互联网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C.互联网使人们沟通更为便捷
D.互联网让农民地位得到提升
26.下表是1932年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C.人们的消费水平在提高
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27.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的使用
28.20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通老百姓通过写信或发电报联系远方的亲朋好友;20世纪90年代,一些寻常百姓家安装了固定电话;21世纪,手机开始流行,到现在人手一部,可视频通话、可上网……这反映了( )
A.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B.国家大力发展电信事业
C.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D.科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9.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增长了105倍和100倍;2018年年底,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至2021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万千米。材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民生得到政府重视
C.社会保障制度完备
D.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30.下图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由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浓重的湘音震动了全世界,天安门广场沸腾了。在……的雄壮旋律中, 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54门礼炮齐鸣28响,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件是什么?文中的“雄壮旋律”指的是哪一乐曲?(2分)
材料二
(2)仿照下表示例,对图片进行归类。(4分)
材料三 1990—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部分年份情况表
(3)1990—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试分析其原因。(4分)
32.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他是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空前地汇聚起了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正是有了这种无比强大的民族力量,我们才能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巨大胜利。
——摘编自程美东《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1)材料中的“他”是谁?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分)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据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填写表格A、B两空内容。(2分)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3)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什么?“邓小平、袁隆平”分别代表影响农业发展的哪两方面关键因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航空航天领域被誉为“站在人类工业文明金字塔塔尖的行业”,是世界最顶端的技术领域之一。2019年,来自亚非欧美各大洲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中国为联合国所有会员国提供使用“天宫”的机会。航天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一张享誉世界的“金色名片”,中国航天,正在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传奇。
——摘编自震江《面向全世界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出现了哪些发展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这些发展变化的积极意义。(4分)
(3)请你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设计一句宣传语。(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参照苏联经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一系列重大建设举措,迅速提升工业、科技和教育的水平。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重点发展核技术和火箭技术,以及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尖端技术。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攻坚克难,主持研制出导弹、原子弹和氢弹。中央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组建多学科的工业大学或工学院,以及钢铁、矿业、地质、石油等学院。借此,高等院校为各项建设输送了大批毕业生。1978年以来,中国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大规模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面促进家电、化工、汽车、铁路等产业的升级和产品更新。
——摘编自张柏春《中国技术:从发明到模仿,再走向创新》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4分)
(3)结合生活实际,请你举一例科技发展的成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分)
…………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材料“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可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A项正确;邓稼先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排除B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苏联和美国有核大国的核垄断,排除C项;“领先于世界”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东方红一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就,A项正确;火箭军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排除B项;我国国防军队改革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就,没有体现出我国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