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6《记承天寺夜游》
文体解析
一、作者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三、内容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基础知识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 , ”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6)《记承天寺夜游》中“ , , ”包含着作者能尽赏这清虚冷月仙境之快意,又隐隐有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7)《记承天寺夜游》中“ , , ”极写月光清凉明净之美,描绘出冰清玉洁的空灵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8)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9)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
(9)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 。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称赞 D.君子之交
5.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6.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 ”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 ”的感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有所语 语:告诉
B.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C.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D.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足肤皲裂而不知
B.左臂挂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相与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树
D.何处无竹柏 水何澹澹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 )
A.景色之美 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 D.贬谪之苦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狱讼充斥 (4)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16.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7.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夫君子之行 B.何夜无月/百姓何由安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2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
参考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