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8日
资源编号 74945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2024-05-01 中考 0 56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2《陋室铭》-2024年...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体解析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

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8.【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9.【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10.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为禽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因素。

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出孟子的雄辩风格。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15.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将众趣救火

C.尽逐兽而火不救                人不知而不愠

D.入则无法家拂士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1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 北 风 火 南 倚 恐 烧 国

19.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

20.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____________【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____________。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                (4)而后喻____________

2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人则无法家拂士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

参考答案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忧患、拂士、衡、喻”等字词容易写错。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74945.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