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文体解析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 |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乱其所为⑨,所以动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
人恒过⑫,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⑬,而后作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⑮。入⑯则无法家拂士⑰,出⑱则无敌国⑲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⑳也。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练,增长才干。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
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8.【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9.【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10.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裹腹 锦衣玉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12.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因素。
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出孟子的雄辩风格。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14.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15.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鲁人烧积泽①。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②。哀公惧,自将众趣③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兽者比入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将众趣救火
C.尽逐兽而火不救 人不知而不愠
D.入则无法家拂士 逐兽者比入禁之罪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1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 北 风 火 南 倚 恐 烧 国
19.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
20.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____________【乙】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____________。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 (2)空乏其身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 (4)而后喻____________
2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人则无法家拂士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
参考答案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忧患、拂士、衡、喻”等字词容易写错。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