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检测卷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民币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这些设计寓意我国( )
A.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如图是1955年发行的一枚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
A.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下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大批建设人才的培养
B.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
C.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D.私营商业的规模扩大
5.小明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下列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
④神舟飞天星际间,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由此可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下图是他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8.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 )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9.下图是名为“为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10.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可见,我国当时( )
A.农工商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法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动“大跃进”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3.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 ②土地改革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下侧照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的一个场景。这一变革的作用是( )
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举行挂牌仪式
A.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953-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 )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根据下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7.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8.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19.1954年春,广州郊区农村以22个常年互助组、5个临时互助组为基础,并吸收了一批单干农民,建成了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企业公私合营的开展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21.如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22.1959年9月,因苏联撤离援华人员,带走了总设计图,在建的海军长波台被迫停工。33岁的周建畏顶住压力,受命带领技术人员吃干馒头、咸菜,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长波发信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具有( )
A.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善于创新的精神
B.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勇担责任的精神
C.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
D.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政府在1958年年底自豪地宣布,这一年工业产量超过了1957年的65%。机器制造增长了3倍:煤铁翻了一番;石油增长了50%,电力增长了40%……这说明当时( )
A.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B.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在起步
C.工业生产中出现“浮夸风”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良好开端
25.造成1958年~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如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调整
26.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7.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28.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铁人”王进喜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2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下列属于“曲折和失误”的是( )
①三大改造 ②“大跃进”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急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的什么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计划?(3分)
(2)材料二涉及的重大事件的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什么严重失误?有何教训?(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954年宪法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3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可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图三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这次会议上我国确立了哪一政治制度?(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图中A、B、C、D、F分别指的是哪些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6分)
材料三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没有产生较大社会震荡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顺应时代的需要,完成了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怎样的社会变革?(2分)
34.请完成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农业的合作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使全体农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
(1)从材料一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计划?列举两项这一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4分)
(2)这一发展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有怎样的作用?(2分)
(3)材料二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什么?三大的改造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的两次“波折”。(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1953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壹分钱上的图案是一辆车;贰分钱上的图案是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这些图案的设计寓意是开展“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当时我国还不属于工业强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成就,未涉及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排除A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排除B项;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