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小升初文言文备考专题指南
专题09 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天下为公。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七)、用“是”表示判断。
斯是陋室。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韭士之怒也。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廉颇为赵将, (廉颇)伐齐,大破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便要(之)还家。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一)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用“为”“为……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三)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五)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五、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一、阅读
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子不是描写狼狡诈本性的是( )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在全文内容上起什么作用?你读完这两节文字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卓茂让马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①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然解以与之,而自挽②车而去。将去,顾之曰:“若非公之马,幸③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叩头谢之。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注释】①几何:多少。②挽:拉。③幸:希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尝出门 尝:_______ (2)子亡马几何时矣 亡:_______
(3)顾之曰 顾:_______ (4)乃诣丞相府归马 诣: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若非公之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件小事分别表现了卓茂和“马主”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①自永乐间久不治,朝廷患之,屡遣使督责无效。后况②出郡守治此地。公既至,悉察得民隐,喟然曰:“郡久不治,病在赋重、民贫、吏胥③为奸耳。”因焚香自祝,奏减正赋七十二万余石。或说以祸福,不顾,卒得所请。次发④奸吏豪民数人,郡遂大治。初,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自后遂无垫⑤没。
②性刚明,见事必为,不计成败,然卒皆底⑥于成。朝廷累有褒美宴劳之宠,而以苏人仰之,终不迁其官,公亦为之不倦焉。
(节选自《寓圃杂记》)
【注释】①苏:指苏州。②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③胥:古代的小官。④发:揭发。⑤垫:陷沉,淹没。⑥底:古同“抵”,达到。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患之”中的“患”有“忧虑”“灾祸”“害病”等意,在此处取“忧虑”之意。
B.“因焚香自祝”中的“因”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意思相同。
C.“而以苏人仰之”中的“而”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意思相同。
D.“迁”有“变动,转变”“贬谪”“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等义项,“终不迁其官”中的“迁”应为“升职”之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B.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C.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D.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既至,悉察得民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钟治理苏州期间,做了哪些事情,从而让苏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并概括况钟形象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林公讲论
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流涕抱儿以归
C.左将军王凝之妻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2.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断三处。
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夫人家传
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①坐而听讲,人咸②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③,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④读书不过记名姓耳⑤,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⑥?”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⑦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⑧于我。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⑨,愧弗⑩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渝灵府⑪耳。”
(节选自《韵香阁诗草》)
【注释】①毕:全部,都;②咸:全;都;③越明年:到了第二年;④尔:你;⑤耳:罢了;⑥耶:语气助词,此处表示反问;⑦几:桌子;⑧嫔:嫁。⑨鞅掌:事务纷扰繁忙。⑩弗:表否定,不;⑪渝灵府:浸润心田。
1.下列对划横线句翻译正确的的一项是( )
A.(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表现得很奇怪,但先生并不感到奇怪。
B.(孔祥淑)毕恭毕敬坐着听每堂课,人们都很表现得奇怪,但先生一点也不奇怪。
C.(孔祥淑)毕恭毕敬坐着听每堂课,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但先生一点也不奇怪。
D.(孔祥淑)每堂课都坐着听讲,人们都对此感到惊异,但先生并不感到奇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B.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C.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D.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六岁随兄学习,就能做到“课毕坐而听讲”,可见孔祥淑读书很专心。
B.文章结尾处可见读书是孔祥淑的爱好和精神寄托。
C.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4.袁石斋先生对孔祥淑的态度有何变化?他的这种言行变化表现出孔祥淑是一个怎样的孩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①:“尊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言之而去。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谋,陈元方亲弟,陈太丘的第六个儿子。②阿:山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
(2)言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与《陈太丘与友期》两文中,陈季方和陈元方的回答方式各有特点,请依据你的理解填空。
面对客人的问题,陈季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______为喻,说桂树不知道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自己不知道父亲有什么功德,体现了他的______;陈元方据理力争,对友人直接说你这样的做法既不讲信用又没有礼貌,体现了他的性情直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B.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C.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D.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翻译“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少述与王荆公①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西去论心有几人?”。
荆公为相,数年不复相闻②,人谓二公不合,然少述不以为意也。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急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③,皆忘其穷达④。逐留荆公,置酒共饭,畅谈经学,至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⑤,无由再见。”惘惘⑥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孙少述:人名,王荆公的朋友。王荆公:王安石,北宋文学家、政治家。②相闻:相互联系。③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④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⑤解舟:退居江湖。⑥惘惘:怅然若失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然少述不以为意也”与“意暇甚”(《狼》蒲松龄)中的“意”含义相同。
B.“急往造之”中的“造”与成语“闭门造车”中的“造”含义不同。
C.“置”有“放弃”“摆放”“建立”等义项,“置酒共饭”中的“置”应为“摆放”之意。
D.“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中的“色”字本义为“以粉敷脸”,此处引申为“神色”。
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B.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C.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D.及荆公罢相/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则小故事后,在交友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②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①君人:国君。②涓(juān)人:古代官中负责洒扫清洁的人,这里指亲近的内侍。③捐:白白浪费。④期年:一年。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遣之(遣:打发)
B.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市:买)
C.反以报君(反:通“返”,返回)
D.千里之马至者三(三:好几匹。言其多,这里却是确指有三匹马。)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钱覆其口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B.而捐五百金 康肃笑而遣之
C.古之君人 请求之
D.涓人言于君曰 尝射于家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涓人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是为了让天下人认为国君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
B.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一直作为求贤、招贤的典型事例,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代许多怀才不遇之士所向往、艳羡。
D.从国君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国君表面上求贤若渴,实则是一个目光短浅、见识浅薄之人。
…………
参考答案
狼
1.D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起点明主题的作用。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必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战胜他们,取得胜利。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这句话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斗争使屠户对狼的狡诈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描写狼的狡诈;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之:结构助词,的;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