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江苏各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真题试卷汇总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期末阳光调研试卷
历史
2023.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大题(即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解析问答题),共8页,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填涂,填空、材料题的答案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能直接证明元谋人和北京人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考古发现是( )
A. 人类的骨骼化石 B. 炭屑和烧骨 C. 动物和植物化石 D. 打制的石器
2. 初中生小明在学校组织的“爱我家国,以诗述史”主题活动中,为下图中的文物配上了诗句,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①半坡村稻谷飘香,旧石器砰砰作响
B. ②火光照耀周口店,采集狩猎打石器
C. ③人文初祖真豪杰,制陶挖井造宫室
D. ④春秋争霸竞登台,吴越之地恩仇起
3. 考古界目前尚未发现夏朝留下的文字记载,所以传说、后世文献、考古资料是了解夏朝情况的主要途径。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通过材料可以得出( )
A. 考古挖掘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方式
B. 古代文献不能够证明夏朝的存在
C. 历史研究需要不同的史料来证明
D. 二里头文化反映了原始社会文明
4. 四川三星堆遗址曾多次发现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璧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渚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踪。以上现象说明( )
A. 良渚文化相对先进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5. 《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陕西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宫寝、朝廷遗址均有五门。这说明当时( )
A. 秦国实力雄厚成为霸主 B.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 秦国彻底废除等级制度 D. 天子与诸侯关系亲密
6.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7.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诗中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 )
A. 史前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三国时期
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 改革可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B.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C. 变法失败是因为触犯了贵族的利益 D.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9. 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案中间舞动线条,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与下列思想最一致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选贤任能 C. 以法治国 D. 顺应自然
10. 《编年纪》是睡虎地杂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图,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A. 春秋争霸战争 B. 秦与匈奴的战争 C. 秦末农民战争 D. 秦的统一战争
11. 下面是某历史公众号搜集的关于秦朝的史料。适合作为史学材料研究主题的是( )
A. 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 秦政严苛,赋税沉重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2.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领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封建皇权不断加强 B. 农桑经济地位重要
C. 重农抑商持续深化 D. 历法研究保持先进
13. 为解决左下图所示问题,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B. 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 颁推恩令,削爵夺地 D. 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4.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首次领导大型起义 B. 朝政腐败引起人民不满
C. 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 前期宣传起到根本作用
15. 下表是汉朝史学家班固所写《汉书·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评定等级表。影响班固评判标准是
A. “推恩令”的实施 B. 反击匈奴的需要
C. 秦灭亡的教训 D. 儒学地位的提高
16.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 西域与西汉经济交往频繁 B. 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主动加强与西汉交往 D. 西汉政府有效管辖西域
17.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
A. 形成了完备的商业网络 B. 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C.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D. 避免了与西方军事对抗
18. 南朝时,《四部目录》著录的书有64582卷,与汉朝《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图书相较,时过338年之后,书籍卷数增加了4.3倍。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科技因素是( )
A. 造纸术的改进 B. 甲骨文的出现 C. 印刷术的发明 D. 青铜器的铸造
19. 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0. 两晋时,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同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些现象说明此阶段( )
A.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B. 民族交融缩小彼此界限
C. 西晋贵族奢侈之风盛行 D. 匈奴民族失去谋生技巧
21. 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A. 西域地区发展 B. 西南地区开发 C. 黄河流域发展 D. 江南地区开发
22. 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 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 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 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 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23. 下图是河南巩义石窟寺第一窟里的《北魏帝王出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 通汉婚 B. 改汉姓 C. 穿汉服 D. 说汉语
24. 2022年,第23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众多目光。山东寿光是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本书记载的是( )
A. 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 B. 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C. 农业作物的栽培方法 D. 畜牧捕鱼及加工技术
二、填空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__________(制度),有效稳定了周王朝的统治。随着时代发展,这一制度弊端加剧,最终在秦朝被__________(制度)全面取代。
26.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__________。后中国人将文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东晋的王羲之的代表作《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7. 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__________(人物)用了十多年时间写出了《史记》,他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共3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
28.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均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家学说思想观点表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据材料二,指出这些学派思想聚焦的共同主题。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国数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29.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1)材料一的秦朝疆域图中,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地点A是哪里?开凿的沟通湘水和离水的B是什么水利工程?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朝的哪两项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以上措施意义。
30.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变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西汉与西域之间的政治交往与物质、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
图1 穿汉服北魏陶俑 图2 魏晋时期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蒸馍与烙饼砖画
(1)材料一中,“当户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与西域民族交往的有利条件。
(2)材料三所示内容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古代西汉至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影响的认识。
…………
参考答案
1. 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可知,会不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说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D项正确;骨骼化石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炭屑和烧骨、动物和植物化石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排除BC项。故选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