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考点梳理
【思维导学】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
1.概念: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悬浊液和乳浊液属于混合物,但不均一、不稳定)。
3.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若固体、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若两种液体混合,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水为溶剂。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温度 (2)溶质颗粒的大小 (3)搅拌
5.溶解放热与吸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时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氯化钠等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不变。
6.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某些溶液可以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①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食盐水和稀硫酸都能够导电。
②蔗糖、酒精溶于水后,蔗糖、酒精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因此蔗糖、酒精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考点2 乳浊液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长期放置易分层。
2.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稳定存在。
3.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考点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2.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4.用液体配制溶液步骤:①计算 ②量取 ③配制(稀释) ④装瓶贴标签
考点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化 :
(1)对大多数固体溶质而言:
(2)对氢氧化钙或气体溶质而言:
考点5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①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碘却能溶解在汽油,说明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2.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3)溶解度规律:
a.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3.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4.固体溶解度曲线意义
考点6 结晶
结晶方法的选择: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