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七章《探索溶解现象知识点》
01 思维导图 |
02 考点速记 |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液的形成
1.【观察思考】
(1)取少量食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 | 实验现象 |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 | 固体溶解,变成紫红色的液体 |
食盐加入水中 | 固体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
蔗糖加入水中 | 固体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
泥土(或粉笔灰)加入水中 | 不溶解,得到浑浊的液体,静置后沉淀 |
食用油加入水中 | 不溶解,得到浑浊的液体,静置后分层 |
(2)依据实验现象,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
实验 | 均匀性 | 稳定性 | 透明性 | 混合物名称 |
食盐+水 | 均一 | 稳定 | 透明 | 溶液 |
糖+水 | 均一 | 稳定 | 透明 | 溶液 |
高锰酸钾+水 | 均一 | 稳定 | 透明 | 溶液 |
泥土+水 | 不均一 | 不稳定 | 不透明 | 悬浊液 |
油+水 | 不均一 | 不稳定 | 不透明 | 乳浊液 |
2.概念
溶解 |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如高锰酸钾、氯化钠和蔗糖等物质加入水中,构成这些物质的离子(如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或分子(如构成蔗糖的蔗糖分子)不断向水中扩散,最终均匀分散到水中。 |
溶液 |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以作溶剂。(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 |
悬浊液和乳浊液 |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
3.拓展视野
乳化和乳化作用 | 乳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
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称为乳化剂。如洗洁精、洗涤剂、洗发露、洁面乳等。 | |
乳化现象: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 |
乳化作用: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 |
乳化现象的应用: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日用洗涤剂、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生产,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与乳化作用有关。 |
(二)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 |
实验现象 | 氯化钠溶液中温度计读数无明显变化、硝酸铵溶液中温度计读数降低、氢氧化钠溶液中温度计读数升高。 |
实验结论 |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观察思考】
溶液 | 实验现象 | 实验解释 | 实验装置 |
水 | 灯泡由暗变亮,光较弱 | 食盐、硫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在溶于水时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后,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不导电。 |
|
食盐溶液 | 灯泡由暗变亮 | ||
蔗糖溶液 | 灯泡不变亮 | ||
稀硫酸 | 灯泡由暗变亮 | ||
氢氧化钠溶液 | 灯泡由暗变亮 |
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和浓度
1.溶液的组成
溶液: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
液的特征 | 均一性、稳定性。 |
溶液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其中溶质需要是完全溶解的溶质质量,未溶解的部分不能算作溶质的质量。 |
2.交流讨论
溶液名称 | 溶质 | 溶剂 |
生理盐水 | 氯化钠(固态) | 水(液态) |
10ml汽油,90ml植物油 | 汽 油 | 植物油 |
碘酒溶液 | 碘(固态) | 酒精(液态) |
酒精溶液 | 酒精(液态) | 水(液态) |
硫酸溶液 | 硫酸(液态) | 水(液态) |
盐酸 | 氯化氢(气态) | 水(液态) |
澄清石灰水 | 氢氧化钙(固态) | 水(液态) |
3.基础实验
(1)实验步骤
【实验一】称取3克蔗糖加到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47毫升水加入烧杯中,搅拌使蔗糖完全溶解。
【实验二】称取5克蔗糖,加到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95毫升水加入烧杯中,搅拌使蔗糖完全溶解。
(2)蔗糖溶液的质量关系
溶质的质量/g | 溶剂的质量/g | 溶液的质量/g | ||
实验1所得蔗糖溶液 | 3 | 47 | 50 | 3/50=0.06 |
实验2所得蔗糖溶液 | 5 | 95 | 100 | 5/100=0.05 |
4.溶液的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浓度 | 把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溶液的浓度 |
溶质质量分数 | 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ω) 或 |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单位统一)
*溶质的质量:指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没溶解的不计算在内。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
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 A g×a%=Bg×b%(其中B=A+m水) |
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 (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 Ag×a%+Bg=(A g+Bg)×b% (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 Ag×a%=(Ag一Bg)×b%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 Ag×a%+B g× b%=(Ag+Bg)×c% |
第3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定义
饱和溶液 |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 |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
2.对“饱和”及“不饱和”的理解
(1)“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因为当温度改变或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在说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的量”。
(2)在说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却可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氯化钠的溶液,还能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但对蔗糖而言是不饱和溶液。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但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配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