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榕飞组选择《问说》参加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你参加完成任务。
问说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③”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④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⑤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注释:①达:达,通晓,通达。②奚:何,怎么。③正:匡正。④忌:妒忌。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节选自《孟涂文集》)
70.你认为榕飞组选择本文参加诵读比赛是否合适?请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阐述你的看法。
71.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共三处。
学 有 未 达 强 以 为 知 理 有 未 安 妄 以 臆 度
72.“舍问,其奚决焉?”开宗明义。你认为诵读时重音应落在哪里?请阐述理由。
73.文中反复出现的文言句式,如“……者……也”应如何朗读?请结合下面的句子,阐述理由。
原文: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醒心亭记①
【宋】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③!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①欧阳修到滁州第二年,在醉翁亭外修建了丰乐亭,而后又在丰乐亭不远处修建了一座亭子,名曰“醒心亭”。曾巩来拜访欧阳修时。欧阳修请他作《醒心亭记》。②《北湖》:“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③其:加强反问语气。
7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推断方法 | 释义 |
泉水之涯 | 联想成语法:天涯海角 | (1) |
云烟之相滋 | 查阅词典法:①滋味②培植③滋长④更加 | (2) |
则其心洒然而醒 | 语境推断法 | (3) |
而名之以见其实 | 课内迁移法:名之者谁? | (4) |
7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76.请赏析《醒心亭记》划线句中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77.第③段中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欧阳修这样做的快乐,曾巩认为能理解解释。曾巩认为上文中欧阳修“乐”在何处,请你联系《醉翁亭记》,试着分析一下本文欧阳修之“乐”。
标山记
(元·张养浩)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①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伫,势陂陀②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③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④,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⑤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其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释】①童:山无草木。②陂陀:不平。③谕仁本:清江人,故称清江谕仁本。④:山峰。⑤窅乎:深远的样子。
[任务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78.请补充小龙的实词积累手册。
实词 | 方法:课内迁移 | 字词释义 |
(1)皆青石叠伫 | 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 |
(2)故以名之 | 名之者谁(欧阳修《醉翁亭记》) | |
(3)既戾其上 |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
[任务二]感悟虚词的价值。
7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其联岩属,盛于东南”的意思是“它有连绵不断的山峰,东南部的山峰高耸”,此句中“而”表示转折,依据以上提示,请你描绘“微杀于西北”的景象。
80.根据语境,推测文中加点词“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中“焉”的意义是( )。
A.A B.B C.C D.D
81.欧阳修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说:“官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他们赏景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也”字进行分析。
细品宋代散文佳作。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①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子瞻于是最乐。
④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谪。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九曲亭游玩,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
82.【疏通字词】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 加点字 | 参考 | 解释 |
课内迁移法 | 杂陈于前 | 杂然而前陈 | |
辄睥睨终日 | 饮少辄醉 | ||
词类活用法 | 子瞻杖策载酒 | 名之者谁 | |
成语联想法 | 及其既厌 | 学而不厌 |
83.【品鉴特色】若依标题“武昌九曲亭记”,此文应着重记述和描写九曲亭的建亭经过以及风光,然而,作者却一反常规,将大量的笔墨用于写人。请根据这一特点完成以下两小题。
①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品读苏轼的形象。
A.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B.至其翩然独往,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第一段中“中有浮图精舍,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这写景之句有何作用?
84.【关联比读】结合材料二、三,联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将贬谪文人的心境进行归类,并阐述理由
西湖七月半①
【明】张岱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③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④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⑤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⑥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擎燎:举火把。③俟:等待。④皂隶:衙门的差役。⑤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⑥靧(huì):洗。
8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帮助小瑞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释义 |
是夕好名 | 课内迁移法:是日更定矣 | (1) 。 |
怖以关门 | 查找字典法:①惊惶,害怕;②恐吓;③恐怖。 | (2) (填序号) |
吾辈始舣舟近岸 | 语境推断法 | (3) 。 |
(4)“止见蒿击篙”中“止”是什么意思?请从上表选择恰当的方法,简述得出释义的过程: 。 |
86.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段3处
韵 友 来 名 妓 至 杯 箸 安 竹 肉 发
87.同学们就“西湖之客”展开了探究。请你联系上下文,参照示例,从行文节奏和画面色调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示例: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赏析:此处连用四个短句,叙事节奏快,写出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整个画面漆黑压抑,纷乱难辨。可见杭人游湖,只是为了好虚名,凑热闹,有附庸风雅之嫌。
原句: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赏析:
88.小溪提出,“张岱寻西湖,寻到了一份景致,一份情怀与一份寄托。”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本文及《湖心亭看雪》,联系资料卡片,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卡片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溪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读书会的同学开展了“走进辛弃疾”主题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请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耿京①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②。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虞,与众谋曰:“我缘③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志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
②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减)
【材料二】
③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⑤,既筑室白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⑥十弓⑦,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④余谓侯本以中虞隽⑧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丁南邦⑨,齐虏巧负国⑩,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⑪,间关⑫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见深知。(节选自《稼轩记》,有删减)
【注释】①耿京: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耿京率众起义抗金,辛弃疾、张安国、邵进等都曾是其中一员。②南向:指率军回归南方,归附宋朝。③缘:因为。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⑤之:指郡城北边片空旷好土地。⑥衍:延伸。⑦弓:一箭的射程。⑧隽:才智出众。⑨南邦:指南宋。⑩齐虏巧负国:这里指张空国降金一事。⑪衔枚: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很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⑫间关:道途崎岖艰险,不易行走。
【材料三】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
【南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检校:核查。②山园:稼轩带湖居第,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③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④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89.读书会的同学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疑惑,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帮他们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安国方与金将酣饮 | 课内迁移法;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 (1)__________________ |
故凭高作屋下临之 | 查阅词典法:①从高处往下看。②到,靠近。③面对,对着。④将要,快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2)__________________ |
孰谓公死 | 成语推断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3)__________________ |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 上下文推测法:根据上文“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和下文“用是见深知”,可以推测“三叹息”中“叹”字意思。 | (4)__________________ |
90.请给文中划线句用“/”断句。(断两处)
耿 京 聚 兵 山 东 称 天 平 节 度 使 弃 疾 为 掌 书 记
91.翻译句子: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
92.摘录材料一时,划波浪线句子“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中□内的标点看不清,小青同学不知道该是哪一个标点。请帮助小语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A? B.! C.。
小语同学应选择( )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读完上面三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一中辛弃疾获知朱熹去世的消息后,又听说有关当局严禁悼念仪式,他立即和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写祭文吊唁。
B.材料一、二的划线句都讲述了“生擒张安的事”,材料一注重侧面描写,以金将追之不及来反衬辛弃疾的英勇善战;材料二以正面描写为主,“赤手”“缚”等动词表现辛弃疾英勇善战。
C.材料二中“稼轩”一方面指其离开官场后想要亲自躬耕于山园的意愿,另一方面表现了其内心恬淡闲适的躬耕归隐生活态度。
D.材料三中“偷”字写出了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扑打枣、梨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孩子们的喜爱和以及恬淡、闲适的心态。
94.简要比较材料三《清平乐》这首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写作手法与风格上的不同。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③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④,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⑤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迁:贬谪、流放。③陂(pō)陁(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④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⑤褰(qiān)裳:提起衣裳。
95.请结合相应的方法解释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文言字词 | 联系点 | 方法 | 解释 |
杂陈于前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勾连旧知法 | 陈: |
及其既厌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联系成语法 | 既: |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 —— | 语境探究法 | 孰: |
96.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
方 其 得 意 万 物 无 以 易 之 及 其 既 厌 未 有 不 洒 然 自 笑 者 也 。
9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98.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①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启。得书,卑情不任欣慰之至。然修无所能,徒以少②喜文字,过为世人见许。此岂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况今世人所谓四六③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此师鲁所见。今废已久,惧无好辞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古人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欲其尽死,必深相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今豪俊之士,往往蒙见收择,顾用之如何尔。然尚虑山林草莽,有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于门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安佚也。伏蒙示书,夏公又以见举。某孤贱,素未尝登其门,非执事过见褒称,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更无可往之理,惟幸察焉。
(节选自《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七)
【注释】①范龙图,指范仲淹。范仲淹被朝廷起用为陕西经略副使。提到诏命的路上,即奏书举荐欧阳修任掌书记。辟命,任白。②少,稍微。③四六,文体名,骈文的一种。
99.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1)过为世人见许
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难 |
【词义辨析法】 | (1)A.被
B. __________________ |
(2)固亦未易 | 【课内迁移法】求之下流,固颠 | (2)__________________ |
(3)顾用之如何尔 | 【查阅词典法】
①回头看;②探望拜访;③表转折,相当于“不过”。 |
(3)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4)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 | 【成语参照法】相见恨晚 | (4)__________________ |
100.根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内容,概括欧阳修婉拒范仲淹举荐的原因。
101.小永认为欧阳修符合大道君子的典范,请结合以上古诗文、《醉翁亭记》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注释】固:固守,安守:穷:不得志,这里指穷途末路,陷入绝境。 |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刘弇遇东坡
〔南宋〕曾敏行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②,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③。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④姓氏。伟明遽⑤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⑥。”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⑦谈而去。(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刘伟明弇(yǎn):刘弇,字伟明。②擢高第:科举考试成绩优异。③禅制:佛寺。④爵里:爵,爵位,官职;里,故乡。⑤遽:迅速,急忙。⑥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⑦剧:痛快。
10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东坡谪岭南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103.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时 东 坡 谪 岭 南 道 庐 陵 亦 来 游 因 相 遇。
104.“逡巡”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见下图)。请你为文中“逡巡”一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逡巡】qūn xún ❶迟疑徘徊、欲行又止或后退的样子。《后汉书·隗嚣传》:“舅犯谢罪文公,亦~~于河上。”《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入草。”❷时间短暂,顷刻。王安石《送别韩虞部》诗:“京洛风尘嗟阻阔,江湖杯酒惜~~。”陆游《除夜》诗:“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即隔年。”
105.“文言文的魅力要从关键字词的品味中去感受。”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品味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收获。
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公徐应曰:“罪人苏轼。”
…………
参考答案
70.示例一:合适,这篇文言文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有人不懂却不愿请教老师同学,肤浅地掩盖错误,无法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因此朗读这篇文章,能够让倾听的同学收获学习的“好问”之道。
示例二:不合适,这篇文言文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很多先贤名言,比如孟子“求放心”孔子“尊德性”,在诵读过程中难以阐释,对第一次倾听的同学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朗读这篇文章,不能很好达成我们的朗读目的,让同学在倾听中学会“好问”之道。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