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君子之交注重的是人的德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选自《论语·里仁》)
【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①之色。因辍己之炙而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②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③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炙:烤肉。②左右:帮助,辅佐。③轩:大马车。④冕:礼帽,这里用作动词。
4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 | 参考依据 | 文言语句 | 词语解释 |
语境推断 | 字典中义项:①孤儿 ②孤独 ③辜负 | 德不孤 | 孤:(1) (填序号) |
字典中义项:①品尝 ②试探 ③曾经 | 尝应人请 | 尝:(2) (填序号) | |
课内迁移 | 学而不思则罔 | 而不知其味者乎 | 而:(3) |
成语推断 | 异口同声 |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异:(4) |
47.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
48.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49.结合【乙】【丙】两篇文章的主要情节,请你谈谈对“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理解。
50.小潭还找到了下面的文言材料来丰富活动素材。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②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⑤相弃邪!”遂携拯⑥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华歆: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高堂人。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从汉末至曹魏年间,数次为官,有美誉。②难(nàn):阻拦。③本:原来,先前。疑:犹豫。④自托:托身。⑤以急:因为事态紧急。⑥携拯:携带着这个人并搭救他。
(1)【疏通字义】请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词句 | 方法 | 推导过程 | 字义 |
既以纳其自托 | 文义扩充法(组词法) | “纳”或“纳”。 | ①纳: |
下车引之 | 字形演变法 |
(甲骨文)(金文) (小篆) (楷书) |
②引: |
王欲舍所携人 | 课本勾连法 | 与课本中“相委而去”的“委”同义。 | ③舍: |
遂携拯如初 | 查阅字典法 | A.前进,前往;B.于是,就;C.放任,任从;D.终,竟,终于。 | ④遂: (填选项) |
(2)【了解事件】面对避难的人,华歆是怎么做的?请结合材料进行阐述。
(3)【读懂人物】《世说新语》语言含蓄隽永,请你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或心理活动,并结合材料写出理由。
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我补充的词语:_________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收获】《世说新语》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请你结合材料中陈太丘和华歆的德行,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志:记
51.《论语》中有很多语句演化成现在的成语,请写出三个。
52.用“/”为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盖 学 贵 善 思 君 但 志 之 而 不 思 之 终 必 无 所 成 何 以 谓 之 善 学 也?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 | 文言词语 | 字词释义 |
课内知识迁移法:“王生好学而不得法”中的“好”,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可理解为“爱好”的意思。 | 王生不说曰 | 说:① |
结合语境推测法:“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根据后文“知新”,可以推测出为“学过的知识”。 | 王生益愠 | 愠:② |
基本词义组词法:“太丘舍去”中的“舍”,可解释为“舍弃”。 | 君不善学 | 善:③ |
查字典结合语境选择法:“盍”在字典有三个义项,分别是①何不,②为何,③聚合。 | 盍改之乎 | 盍:④
(填序号) |
5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僰①人舞猴
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②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③,左右皆蹈节。巴童怡然④挥袖而出茅栗,掷之地。猴褫⑤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日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与猴哉?”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妬:同“妒”。③伫:站立。④怡然:静止貌。⑤褫(chǐ):剥去,脱下。
5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
(2)元方入门不顾
(3)相委而去
(4)耻己之不如也
57.翻译下列句子。
(1)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8.元芳、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59.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④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⑤曰:“阿奴⑥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 》
[注]①令:指县令。②醇酒: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谢奕的弟弟。④著:穿。⑤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⑥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丙]
张季鹰辟①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④,何能羁宦⑤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世说新语· 》
[注]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尔:同“耳”,罢了。⑤宦:做官。
60.释义有法,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
(1)阿奴欲放去邪? | 课内迁移法 |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俄而雪骤。(《咏雪》) |
|
(2)俄而齐王败 | |||
(3)而犹未已 | 参照成语法: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
(4)老翁可念 |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
61.根据文意,用“/”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著 青 布 裤 在 兄 膝 边 坐 谏 曰
6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提示:关注特殊句式和重要文言字词的释义)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63.《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方正、识鉴等三十六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如果要将[乙]、[丙]两文编入《世说新语》,你会选择编入下列门类中的哪一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世说新语》篇类 | 提示 |
德行 | 美好的内在品德涵养 |
言语 |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
方正 | 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
识鉴 | 识别时机,鉴别是非,鉴别人才 |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
①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③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是有智慧的人。②孤竹:孤竹国。③师:学习,请教,向……学习。
64.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
字
词 积 累 |
通假字 | 春往冬反。
① “反”同“_________”, _________。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② “不”同“_________”。 |
一词多义 | 乃放老马而随之_________
乃 家祭勿忘告乃翁_________ |
65.用现代文翻译文中画线句。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66.【乙】文第①段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67.选文讲管仲和隰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8.小语想用《论语》中的话表达阅读【乙】文的感受。你认为下面哪一句更合适?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建议用_________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jí)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⑤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⑤须:等到。
6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舍弃)
B.去后乃至(就)
C.伋辞谢之(感谢)
D.先期一日(约定)
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7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7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文言文阅读
【甲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文】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②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③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④,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髡: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府君:对太守之称。③伛:驼背。④孝己:人名,相传为殷高宗武丁的儿子,因遭后母谗言被放逐而死。后文“伯奇”“符起”也是人名。
73.解释文中加点词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尊君在不( )
(3)元方入门不顾 ( )
(4)故不相答( )
7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横线句子。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75.《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客:(看着元方,笑着故意刁难说)“《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迎向对方的眼神,不卑不亢地回答)“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76.【甲】【乙】两文中,元方的回答使“友人惭”、“客惭而退”,请分别解析元方回答的妙处,并说说两文共体现了元方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文言作品,可以汲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请你仔细阅读,了解人生道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
【乙】
A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虽之夷狄③,不可弃也。”(选自《论语·子路》)
B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选自《论语·公冶长》)
【丙】
华歆与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④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恭:端庄恭敬。②敬:严肃认真。③夷狄:边远蛮荒之地。④辄:立即,就。⑤邪:通“耶”,语气词“吗”。
7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 | 方法 | 解释 |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组词法(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择”意为“选择”) | (1) |
尊君在不? | 古词通假法: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 | (2)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课内迁移法:“为人谋而不忠乎?” | (3)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字典查阅法:①用②按照③表示目的④因为 | (4)_________(填序号) |
78.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始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信 其 行 今 吾 于 人 也 听 其 言 而 观 其 行
79.《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阅读【甲】【丙】两文,请结合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
(1)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80.【丙】文结尾“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请联系【乙】材料中的A或B,结合【丙】文,分析谁优谁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之子长文①,有英才,与季方②之子孝先③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谌。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
(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⑥。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三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候:拜访,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绥;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应酬交往。动静:活跃社会与安定社会的做法。万里如一:到处都相同。
81.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
(1)课内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
⑤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
(2)各种文言现象积累——在空格内填上相应内容。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 “不”是一个通假字,同“⑥__________________”。 |
词类活用 | 孤法卿父:“法”原本是名词,在此 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 | 周公不师孔子:“师”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⑦__________________ ”。 |
一词多义 | “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
“⑧__________________”。 |
“陈元方之子长文”的“之”解释为
“⑨__________________ ”。 |
(3)查字典释义
从下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82.根据文意,用自己的回答下列问题。
(1)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乙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请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结合三则短文,谈谈你对陈元方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捡、拾。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8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⑴期日中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华捉而掷去之
⑷宁读书如故
8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86.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遏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②与赌,得即烧之。
【丙】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訏谟定命,远猷辰告。”③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三篇文章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遏:谢玄,小字遏。②谲:设诡计。③訏谟(xūmó):指远大宏伟的谋划,本段出自《诗·大雅·抑》。意为重大计划事关天命,必须提前告知民众。
87.【释义】参照阅读方法,解释下列字义。
文中未解字词 | 阅读方法 | 解释 |
太傅患之 | 勾连成语:患得患失 | (1)_________ |
谢公因子弟集聚 | 课内迁移法:未若柳絮因风起 | (2)_________ |
好著紫罗香囊 | 查阅字典:①附加;②穿戴 | (3)_________(填序号) |
88.【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89. 【赏析】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探究下列加点词表达的情感和语气。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0. 【探究】补全“成长引路人”的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世代相传。门阀士族重视子弟的教育,家中的长辈履行着“成长引路人”的职责。 谢安对子弟的教育采用的不是刻板的模式,往往在(1)_________的场合下,谈论的内容是关于(2)_________,以此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 言语上的略加点拨是一种以“自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谢安喜欢《诗•大雅•抑》的诗句,是因为这句诗寄寓了对自身和子弟们的期望:(3)_________。 除了言传身教外,谢安在教育子弟时注意(4)_________,如乙文中(5)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一)
《论语》选读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
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④共叹之,日:“年少,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日:“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谢豫章的儿子。谢豫章:谢鲲,曾任豫章太守。②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④咸:全,都。⑤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⑥坐,同“座”,在座;尼父(fǔ):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9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日子) B.不亦说乎(同“悦”,开心)
C.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D.一坐之颜回(动词,到,往,这里具备颜回的神韵)
92.你同桌总想借你的答案一用,你跟他说:“‘①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自己做,不会我教你。”结果他听不懂,你得用现代汉语跟他说一遍: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一回头发现语文老师站在你俩身后,意味深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④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是需要兴趣,兴趣可以培养,只想刷点作业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旁的班长接过话头:“是啊,就像子夏说的‘广泛地学习并且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93.结合两篇选文,说说孔子为何赏识颜回?
94.八岁的谢仁祖一句“坐无尼父,焉别颜回”语惊四座,请结合“助读资料”分析此篇选入“言语篇”的理由。
助读资料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 |
…………
参考答案
46.② ③ 却 不同的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孤:孤独。故选②。(2)句意为: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尝:曾经。故选③。(3)“学而不思则罔”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却。故“而不知其味者乎”中“而”的意思为:表转折,却。(4)“异口同声”意为: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形容大家说的完全一致。异:不同。故“管挥锄与瓦石不异”以“异”是不同的意思。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