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 新教材)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3日
资源编号 103181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 新教材)

2025-07-23 七年级上册 0 39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峨( é)眉 平羌(qiānɡ) 渝(yú)州

B.岐(qí) 崔( cuī)九 岑(cén)参

C.强(qiǎnɡ)欲 遥怜(lián) 应傍( bàn)

D.受降(xiánɡ) 回乐烽(fēnɡ) 芦(lú)管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仙”。

B.《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后人誉为“诗圣”。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该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粽子等习俗。

D.《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作者李益,他是唐代诗人,同时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4.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 _________________

(2)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 _________________

(3)岐王宅里寻常见

寻常: _________________

(4)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 _________________

(5)强欲登高去

强: _________________

(6)应傍战场开

傍: _________________

(7)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人: _________________ 尽: 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中不仅写出月照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达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之情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败,来抒发时事凋敝与人生飘零的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用典故表现旅途凄凉萧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之意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月夜独特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达征人月夜闻笛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完成题目。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侧面表现出开元初年的繁华。

B.全诗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以个人遭遇折射安史之乱前后的变迁。

C.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遇见朋友时的欣喜之情。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有人说《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2.下面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军”指军营,“九日”指重阳节,标题交代了地点、时间等。

B.“登高”紧扣题中的“九日”,“强”则表现出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次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强调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

D.这首五言绝句,从表面上看平直朴素,实则构思精巧,情韵无限。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素养拓展

(一)[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列古诗,完成1—2题。(6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苏轼在下面这首诗里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并提出“谪仙(李白)此语谁解道”的问题,你认为李白“此语”苏轼是否能解?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送张嘉州(节选)

[宋]苏轼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2.读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后,苏苏和州州进行了交流。你更认同谁的观点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州州:我觉得李白这首诗愁心挺重的,而杜甫这首诗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愉快心情。

苏苏:我认为李白诗里所写的离别愁心不重,杜甫诗里所写的相逢也并非快事。

(二)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甲]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乙]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了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试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3.这两首诗(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应傍(bànɡ)

2.D

【解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 C

【解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4. 1)半轮:半边,半个。 (2)发:出发。 (3)寻常:经常。 (4)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农历三月。 (5)强:勉强。(6)傍:靠近。(7)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统编版 新教材) https://www.0516ds.com/10318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