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7 燃烧及其条件-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难点突破(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资源编号 60301

难点7 燃烧及其条件-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难点突破(含答案解析)

2023-10-19 九年级上册 0 1,18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难点突破汇总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难点突破

7 燃烧及其条件

知识点回顾

【知识点1】燃烧

1.定义: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

3.燃烧的类型:

(1)完全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的快,放出热量较多;

(2)不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部完全燃烧,燃烧教慢,放出热量较少;

【注意】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知识点练习】

【例1】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育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育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1.爆炸

(1)如果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应用】爆竹、炸弹和矿物开采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爆炸

【知识点练习】

【例2】合理灭火与预防闪爆,十分重要。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是燃烧最常见的危害。如图所示的“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填序号)。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2)预防闪爆。下列哪些物质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闪爆的是________。

A.天然气            B.氮气           C.酒精蒸汽          D.面粉或煤粉

1.防火与灭火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应用】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数目与燃烧区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应用】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3)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应用】水、干冰等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知识点练习】

【例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灭火       B.水能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

1.常见的安全标志

难点练习

1.储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需要有明显的安全标志。下列图标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2.下图是“粉尘爆炸实验”的装置图,与该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B.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C.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是利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

B.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有发生爆炸的可能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将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底下留下炭黑,是由于完全燃烧引起的

4.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

A.仅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既降温又隔绝氧气

5.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发现有人煤气中毒,立即移到通风处急救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D.电器着火时,立即用大量水泼灭

6.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作食物冷冻剂

B.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防腐

C.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煤炉上放一盆水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起火

7.当地时间2022年4月2日,俄罗斯米努辛斯克市附近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消防员迅速展开灭火。消防员开辟“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隔离可燃物

8.关于燃料和能源的利用,以下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风扇

B.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煤的温度

C.煤不完全燃烧有利于节约燃料

D.野营篝火时通常将木柴架空,主要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磷1燃烧而白磷2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

B.白磷1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防止燃烧产生的P2O5污染空气

D.通氧气可使白磷2燃烧,升高水温可使红磷燃烧

10.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现象②③说明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都高于80℃

C.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现象③说明物质不可能在水中燃烧

11.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列做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夜晚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敞口放置的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发生森林火灾时,消防人员开辟防火带防止火势蔓延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时先做灯火试验

12.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说明白磷、红磷均不是可燃物

B.若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红磷燃烧

C.若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白磷燃烧,对比在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此实验装置既操作简便,又能防止空气污染

13.探究燃烧的条件: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

(1)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_____;

(2)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燃烧和_____有关。

14.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冬奥会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可减缓温室效应。请列举生活中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_______(任写一条)。

(2)本届冬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上,女祭司利用凹面镜点燃了火种,从燃烧条件分析,凹面镜的作用是______

(3)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采用CO2制冷系统。CO2制冷时不停地进行着气态与液态间的转化,从微观角度分析,CO2由液体变成气体时,_______发生变化,食品的“气调保鲜”中可使用CO2来抑制细菌。CO2进入细菌细胞液后能产生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产生的酸性物质是_______

(4)北京冬季奥运会实现场馆100%清洁能源供电,硅是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如下图是用改良西门子法制取高纯硅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用序号填空,双选)。

A.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该反应中氢元素和硅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4:71       D.反应时不能混入空气,否则可能引起爆炸

15.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是因为______。

(2)宇航员在太空舱中所需的氧气来自电解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宇航员太空行走时,需要“人造空气”供给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 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人造空气”中供给呼吸的物质是______。“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和空气中的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飞机发动机上的压气机将高密度空气压入燃烧室,促进了航空煤油的燃烧。高密度空气能使航空煤油燃烧更充分的原因是______。

(5)修建高铁过程中常用黑火药 (含 KNO3、S、C) 进行工程爆破,黑火药爆炸时产生浓烟,推测该浓烟中含有 K2S,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6)果糖 (C6H12O6) 主要存在于蜂蜜、水果中,具有口感好、甜度高等优点。果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果糖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不要求计算结果)。

16.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图A中观察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_,所以二氧化碳的常用来________。图B中,点燃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用烧杯罩住两枝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方(填“上”或“下”)的蜡烛先熄灭,根据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若发生火灾,逃生时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实验二,烧杯底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现象
第一次:加入20mL1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白雾产生,蜡烛熄灭
第二次:加入20mL5%过氧化氢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蜡烛燃烧更旺

第一次,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第二次实验完毕,回收二氧化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

17.研究燃烧现象,小明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该反应_______(填“是”或“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活动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可观察到_______。

(3)活动3: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烧杯壁倒入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

(4)活动4:小明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焰在上方,火柴梗在下方),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是因为_______。

18.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

A.烧杯中白磷不燃烧;

B.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铜片上红磷不燃烧。

(1)由现象A和B得到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性。

…………

参考答案

1. D

【详解】A、此图为禁止烟火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

B、此图为禁止火种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B不符合题意;

C、此图为禁止燃放鞭炮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

D、此图为节能标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D符合题意;故选D。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难点7 燃烧及其条件-2023-2024学年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难点突破(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6030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