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3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练习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9日
资源编号 55935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3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练习

2023-08-14 八年级上册 0 1,10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题:2023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练习汇总

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练习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蒙辞以军中多务

B.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C.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D.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的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倒油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他精湛的技艺和从容不迫的态度,突出了他以理服人的形象。

C.“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写出了卖油翁的稳重谦虚。

D.陈尧咨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卖油的表演并未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期日中(          )   (2)太丘舍去(          )   (3)元方入门不顾(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元方以针锋相对的语言逼得客人哑口无言,又以“入门不顾”的动作拒绝客人的道歉行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不应当认为他也是“无礼”的。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注释)①帖(tiè),用标签标出。②殊不:一点也不。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持就火炀之

②若止印三二本

③则第二板已具

8.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A.又为活板      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C.唐人尚未盛为之      D.则极为神速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10.上面文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__________放置铁范→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平板面

11.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三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2.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

(2)及其家穿井  及:

(3)丁氏对曰        对:

(4)求闻之若此  此:

14.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5.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第③章“温故而知新”中,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

C.第⑥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方法恰当才能有所成就。

D.孔子赞叹“贤哉,回也”,毫不掩饰他对颜回的钟爱,是因为颜回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19.有人说:孔子生活的年代已十分久远,我们今天没必要再读《论语》了,你如何看?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对比阅读

20.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③予尝圃于丛棘之右

④因名之曰“何陋”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无丝竹之乱耳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安而乐之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D.可以为师矣                      以信孔子之言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5)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甲】文借助“陋室”这一事物,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趣与美好的德行,运用了 _____的写法。

②【乙】文记“何陋轩”,文中“_____”(用【乙】文原句填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交往也是“谈笑有鸿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苟:如果。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

(2)见往事耳                    (                    )

(3)邴原少孤                    (                    )

2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我酌油知之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C.濯清涟而不妖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D.中心感伤,故泣耳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23.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4.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吕蒙和邴原最初不学习的缘由分别是什么?读完这两篇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读【甲】【乙】两文,根据要求作答。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①,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②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酒③,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④,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②日:一天天地。③朴陋:粗俗鄙陋。④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2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后谓之奢也

B.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亦以焦躁故尔          静以修身

D.将复何及       复投之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27.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B.【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

C.【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提出了成才需具备立志、学习、珍时这三个条件。

D.【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躁”会阻碍“静”的养成,影响学习与做事的效果。

28.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节俭的习惯?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伏:躲藏。④顾:然而,可是。⑤盈:满,足。不盈:不满,不足。⑥豕(shǐ):猪。⑦方:才。⑧负:背。⑨乌:哪里,怎么。

(选自《狼》蒲松龄)

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

(2)弛担持刀       弛:______

(3)顾野有麦场       顾:______

(4)顾无计可以死之       计:______

(5)股直不能屈       股:______

3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1.【甲】文“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狼的______;【乙】文“狼自苫中探爪入”表现了狼的______。

32.【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3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得一人之使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

D.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其家穿井。

②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B.《穿井得一人》中,全国的人都在讲“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见人们都乐于传播奇闻。

C.《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无端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D.《杞人忧天》中“晓之者”的解释并没有科学道理,但他劝解别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安怜翁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⑥遣:打发。

34.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 傅 时 年 七 八 岁 着 青 布 绔 在 兄 膝 边 坐

35.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而犹未已(       )

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

(2)奕于是改容曰(       )

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脸色,仪容

36.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翻译:没过多久,雪又下起来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用柳絮乘风而起的情景来比喻空中撒盐。

C.谢以醇酒罚之        翻译:谢奕用喝烈酒的方式惩罚他。

D.阿奴欲放去邪?     翻译:弟弟想要去哪里呢?

37.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君: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小峰: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_的一个人。

38.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①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②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③?”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④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①或:代词,有的人。②诣:前往,到…去。③虞(yú):料想,预测。④豫:通“预”,事先有所准备。

39.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不可以故意待也(“故意”一词,古今词义不同,在句中应该如何解释?)

(2)肃造次应曰(“造次”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A.仓促,匆忙   B.善辩   C.须臾,片刻   D.轻率,随便。在句中应该选哪一项?)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计安可不豫定?

(2)因为肃画五策。

41.鲁肃说:“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联系《孙权劝学》一文,以吕蒙的口吻为鲁肃解释自己才略提升的原因。

42.选文中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选文是怎样突出表现这种变化的?

徙木立信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3.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限划一处)。

乃 立 三 丈 之 木 于 国 都 市 南 门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令既具(     )

(2)未布(     )

(3)民怪之(     )

(4)卒下令(     )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之有能徙之北门者

46.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节选自《说苑•卷五贵德》)

【注释】①相:做宰相。②管仲:齐国宰相。③门下使者: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策划、奔走的人。④穷:______

(1)根据语境及下面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为【注释】④“穷”补写意思。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穷   qióng①阻塞不通,走投无路。《吕氏春秋•慎人》:“孔子~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②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不失义,达不离道。”③生活困难。《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④穷尽,完结。《非国语•三川震》:“阴阳之无~。”⑤穷究,追究到底。《后汉书•济南王康传》:“不忍~竟其事。”

(2)从管仲、孟简子、三使者身上你领悟到了哪些品格?

…………

参考答案

1.B

2.(老翁)见陈尧咨射击十只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3.D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B.去:都是“动词,离开”的意思;

C.尔:同“耳”,相当于“罢了”/你;

D.射:射箭/射箭的技术;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上册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3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升八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练习 https://www.0516ds.com/55935.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