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一办法是指采用(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右图工具的好处是( )
A.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排水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便于开沟
3.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鉴真东渡日本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文成公主入藏
4.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社会开放与繁荣 B.国家基本统一
C.政权更迭与分立 D.中外交流频繁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6.柏杨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的主要依据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统一全国 D.收复台湾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我”( )
A.大战金军 B.收复台湾 C.抗击倭患 D.加强塞防
8.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用胶泥制坯,一坯刻一字,成为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然后以一平板覆压字面,使其平整,即可印刷。”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拓印刻石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双色套印法
9.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农民起义是( )
A.秦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0.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12.诗史互证。下面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先南后北统一 B.由繁荣转衰落
C.由开明到专制 D.经济重心南移
13.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不能反映宋代“现代化”水平的是( )
A.交子 B.岁币 C.互市 D.瓦子
14.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列政权与民族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女真族 ③金——党项族 ④元——蒙古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下列与《伤寒杂病论》同属于一个领域的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三题共3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摘自李白《望庐山瀑布》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摘自杜甫《垂老别》
(1)据材料一,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上的不同特色。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写一份关于材料二中图一人物的简介。要求包括人物的生活年代、贡献、代表作品或作品特点。从社会风貌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解读该材料中图二作品。
材料三 作品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男女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充分展示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巨著。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写出材料三中“作品”名称及其揭示的时代特征。概括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前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编自基辛格《论中国》
(1)据材料一,说明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交往越来越发达的表现。据此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别写出材料二中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并据此概括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其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总结中国从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编制
材料二
A 西夏货币 B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C 新疆伊犁将军府
D 达赖金印 E 《步辇图》 F 契丹文字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填写材料一中①②处的空缺内容。
(2)材料二图片中哪些体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哪些印证了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写出字母即可)
(3)仿照以下示例,写出图片E所示内容的历史内涵。
示例:图片B所示的“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既能反映秦朝的政治建制状况,也能反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1.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它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D项正确;禅让制是 原始社会末期最高首领传承制度, 世袭制以血缘为标准,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是唐朝发明的筒车,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其好处是节省人力,利于灌溉,A项正确;筒车是为了灌溉而不是泄洪,排除B项;曲辕犁省时省力,利于耕作,排除C项;筒车是灌溉工具,不能开沟,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