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30日
资源编号 50291

《小石潭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含答案解析)

2023-05-14 八年级下册 0 2,86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

《小石潭记》

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1.《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多篇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其作品有《江雪》《捕蛇者说》《黔之驴》等。

2.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就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文白对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石头上。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坐在小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题字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

曰奉壹。

叫奉壹。

【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1)易错读音

心乐lè之  清冽liè    卷quán石   坻chí  嵁kān   翠蔓màn   蒙络摇缀zhuì  参差cēn cī    佁yǐ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寂寥liáo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龚gōng古

(2)易错字形

篁竹    清冽    坻   嵁   翠蔓    蒙络摇缀   日光下澈   佁然   俶尔远逝   翕忽  寂寥   悄怆幽邃   隶而从者

2.重点字词解释

(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这里指开辟。  (4)水尤清洌:格外;清凉。

(5)全石以为底:把……当作              (6)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7)蒙络摇缀:缠绕。                          (8)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9)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10)可百许头:大约;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上下,左右,光景

(1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12)影布石上:照映,分布。

(13)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

(15)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17)其岸势犬牙差互:形势;交错。  (18)寂寥无人:静悄悄的。

(19)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深远。    (20)以其境过清:因为。

(21)不可久居:停留。                (22)隶而从者:随从;跟随,动词。

3.一词多义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    (2)隶而从者。(跟随。

清:(1)水尤清洌(清澈)        (2)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乐:(1)心乐之(以…为乐,喜欢。)     (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 (3)全石以为底。(用,把

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2)同游者。(游览。

环:(1)如鸣佩环(玉环。)         (2)竹树环合(环绕。

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       (2)为岩。(成为

4.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年轻人(古);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名称,扮演青年男子(今)。

(2)乃记之而去:离开(古;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与“来”相对(今)。

(3)闻水声:听到(古);用鼻子嗅气味(今)。

(4)不可久居:停留(古);(今)。

(5)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古);能愿动词,可以(今)。

(6)影布石上:映照,分布(古);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今)。

5.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1)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随从,跟着。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2.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重点语句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幽静深远,到处都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题字离去。

9.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内容理解】

1.按要求默写。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侧面)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4)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第一段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赏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个字状写青树翠蔓。“蒙”是遮遮盖住,形容蓊郁茂盛,遮遮掩掩;“络”是攀缘缠绕,纠结在一起;“摇”是摇摇摆摆,“缀”是披散牵连,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奇特状态。“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面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这不仅丰富了石潭周围的景物,而且也给它农浓地抹上了一层生命之绿的鲜丽色彩,使人感到生机盎然。

6.赏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儿刻印在潭底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

作者用“怡然”“俶尔”“翕忽”三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怡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 “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写的是潭中气氛,环境凄幽的特点,含蓄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三峡》写水、《与朱元思书》写水、《小石潭记》中写水,有何不同?

《三峡》写水从客观上体现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清、急,表现景美,表现作者想要寄情山水的想法;《小石潭记》中写水 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侧面写水)。

10.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文章主旨】

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写作手法】

1.采用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真题演练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乐:高兴,快乐                B.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彻:穿透,透射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2.翻译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倍感凄神寒骨。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下面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6.下列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清冽(格外)                 B.乃记之而(离开)

C.以其境过(清澈)               D.不可久(停留)

7.下面是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形容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B.“伐竹取道”表明游者不畏艰难,一往无前。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D.“青树翠蔓”描绘出潭边植被茂盛之状。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看,小石潭的环境有何特点?这八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B. 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无其事C.明灭可见/见往事耳 D.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作者采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来写小石潭,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中气氛,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心乐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伐竹取道 大道之行也

C.水尤清冽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一战

1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选自明袁中道《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注释:①西山:北京西郊的群山。②鬣(lie)走带牵:意味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③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

1.用“/”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

有 老 僧 持 杖 散 步 胜 间 水 田 浩 白 群 蛙 偕 鸣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____

(2)洞见沙石   洞:_____________

(3)是为西湖也  是:_____________

(4)最为胜处矣  胜: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4.(甲)(乙)两文如何描写水的清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其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市飞泉亭记》)

[注释]①飞泉亭:峡江市在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寺后有飞泉亭。②瀹(yuè)茗:烹茶。③对枰:下棋。

6.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不可久居(           )

(3)闭窗瀑闻(           )                       (4)来索余序(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B.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C.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D.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9.甲文运用________________写作手法,写潭中游鱼,衬托出水的________________,乙文运用                   的写作手法,写出瀑布的“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奇妙惬意。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征鸿回渚,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洞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隙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有删改)

[注]①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飙(biāo):狂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    佁然:_______________

(3)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__

(4)听之黯然    之:_______________

(5)老猿洞其中  洞: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闻之令人凄绝。

12.[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用原文语句填空)

13.[甲][乙]两文都流露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情感,试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___

(3)乃记之而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

(4)亦无以异于诸泉  异: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拊可餐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卷石底以出  以径寸之木

C.如鸣珮环 如秋天                  D. 乃记之而去  青溪之跳珠溅雪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17.甲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甲乙两文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12-16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②罅: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19.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               (2)而犹不忍   去:

20.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21.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 人 坐 欹 岩 下 望

22.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26.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选自《徐霞客游记•初七日》)

注释:①坪头潭:潭名。②夹:狭窄。③注:注入。④鸣玉涧:山涧名。

2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词。

(1)水清冽:                        (2)日光下

(3)佁然不动:                        (4)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

29.翻译下面语句。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30.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31.【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A

2.小石潭里有一百多条鱼,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D

4.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2022-2023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5029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