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4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填写古诗文名句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4)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潺潺(chán) 行辈(háng) 归省(xǐnɡ) 刘子骥(yì)
B.蕴藻(zǎo) 器皿(mǐn) 白羊肚(dù) 豁然(huò)
C.衣褶(zhé) 脑畔(pàn) 摇缀(zhuì) 诣太守(yì)
D.篁竹(huáng) 及郡下(jùn) 撺掇(cuān) 闭塞(sè)
3.根据语境作答。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A(侵蚀 侵袭)和无人问津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绽放自在。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辨。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它虽最微小但并不B(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反而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赋”“比”“兴”三个部分。
B.《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富有浓郁的陕北风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C.《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本文虚构了美好境界“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D.小说,是以展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阅读(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①。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醲②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③,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④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
(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
[注]①芒角:形容山峰突出。②醲:浓,重。③颠:本指人的头顶,此处指溪水的上面。④瀹(yuè)觞:把酒烫热。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澈:______
(2)不可久居居:______
(3)山竦出 竦:______
(4)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去: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B.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C.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D.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段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理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梳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6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_____,______。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根据这首诗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7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11.这段文字节选自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_。
12.严监生临死前“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从此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社戏》选段,完成题目。(13分)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3.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7.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炸香椿、 _____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3分,含书写分3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幸福之花绽放,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奉献让……
请以《_______悄然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5)不少于600字。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1)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2)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3)亲山亲水有亲人
(4)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5)芳草鲜美 ⑩.落英缤纷
【解析】
【详解】默写古诗文名句,要根据上句写出下句,根据下句提示写出对应的上句;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干提示默写对应的句子。如(5)句要默写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应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本题注意“窈窕”“寤寐”“溯”“寂寥”“怆”“幽邃”等的正确书写。
2、D
【解析】
A.刘子骥(yì)——jì;B.白羊肚(dù)——dǔ ;C.衣褶(zhé)——zhě;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