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愚公移山》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且:将近。
惩:苦于。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荷(hè)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jī běn):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毛:指草木。
长息:长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穷匮(kuì):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一厝(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
陇断: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重点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6.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7.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8.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 (2)帝感其诚(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妻子的话:“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和智叟的话:“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对愚公的语气和态度截然不同,请对两句分别进行分析。
4.结合上文与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说你从愚公和贫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相同的启示。
【链接材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狱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指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③[特]依赖,依伏。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始龀/始一反焉
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 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
文言佳作脍炙人口,蕴含哲理,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读准字音,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9.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怒发冲冠
B.年且九十 得过且过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半身不遂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许: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B.且:年且九十 先驱日:天子且至
C.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3.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文章最后一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什么作用?
16.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礼赞“三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具有的“三牛”精神。(任选其中一牛分析即可)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④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 室:家。
B.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叟:老年男子。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泛指鸟、兽的毛。
18.下面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我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B.②邻居家从京城来的一位寡妇
C.③河曲智叟吓得以逃跑来回应 D.④天帝感动于操蛇之神的诚心
1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甚至还吸引了孩童“跳往助之”,这充分说明愚公的愿望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是符合人们普遍意愿的合理需求。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与“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相呼应,表现出移山的艰难,也从侧面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从名字可以看出,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智叟这个人物的作用就是从反面衬托愚公的形象。
D.结尾写到操蛇之神受天帝之命背走了两座大山,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21.【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3.【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26.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
(选自刘庆义《宣验记》)
[注]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意何足云也 ④然尝侨是山
(2)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汝心之固”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飞而洒之(《宣验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4)甲乙两则寓言的结尾都有神话色彩,请分别谈谈天神被感动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庚寅①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②以木简③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④。”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
(节选自周容《小港菠者》)
【注】①庚寅:1650年。②小奚:小书童。③木简:木板。④阖:关闭。⑤牡下:上锁。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年且九十 且:__________
(2)聚室而谋 室:____________
(3)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
(4)予愠为戏 愠:____________
28.选出与例句“徐行之尚开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何陋之有 B.久之,目似瞑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亲戚畔之
2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
30.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渡者,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二】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
节选自《精卫填海》
注:①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③堙(yīn):填。
31.给下面句子用“/”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2)惩山北之塞
(3)始一反焉 (4)是炎帝之少女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以堙于东海。
34.以上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精神?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②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③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治:修建。②凿:挖掘。③颠踬:被东西绊倒。
3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B.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C.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D.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36.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甚可虑也 虑:担忧。
D.公善之,欲行 善:善良。
3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B.家人有止之者曰 甚矣,汝之不惠
C.公从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设栏护之 跳往助之
3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乙文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知难而退,才能避免损失。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3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②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将近 诚心
2.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3.示例: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对移山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充满关心。智叟的话语气是严厉的责备,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轻视、嘲讽愚公。
4.示例:有明确的志向:要付诸行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1)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2)句意: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诚:诚心。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匮”,穷尽;“而”,可是;“苦”,愁。
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